06

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焕发新活力 2025年07月31日  皇甫世俊

亮点做法

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效应,打造特色外事活动场所,结合当地特色深入开发旅游资源

打造文化IP,坚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使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多举措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入境游客体验,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根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年后,《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表示,将继续充分发挥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打造特色外事活动场所,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事实上,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已经申遗成功或正在申遗的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工作。那么,近期都有哪些新的动向值得借鉴呢?

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效应

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内坛和外坛连成一片的先农坛俨然成了中轴线上的“发布厅”,宾朋常往——2024年10月21日,2024年驻华使馆领事官员文旅体验活动在先农坛举办,来自5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及文化使节出席;2025年6月1日,来京参加2025北京入境旅游发展大会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位旅行商参观先农坛,在“一亩三分地”体验中国农耕文化。目前,先农坛特别是庆成宫已经接到了多个发布会等重要项目的“订单”。

2015年7月4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共同组成的“土司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通过实时监控、日常巡检、危岩体加固工程等确保遗产安全,同时开展土司相关学术研究,为遗产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5月,当地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运营。2020年4月,湖南永顺县土司文化旅游集团投资1.8亿元,打造土司大营度假区,集观光、休闲、农文旅于一体,提供岗位100余个,年增收1000余万元。非遗传承融入日常——村民穿土家服、唱土家歌、讲土家语,摆手舞、毛古斯在遗址公园常态化展演。

挖掘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将重点打造探寻中国文字的甲骨文文化IP及展示中国气象的隋唐洛阳城文化IP等一流文化IP。河南世界文化遗产禀赋各异,龙门石窟的10万余尊石刻造像展现了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巅峰;殷墟的甲骨文与青铜器铭刻了商代文明实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独特宇宙观诠释“天人合一”哲学;大运河河南段体现了古代水利交通的卓越成就;丝绸之路河南段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

据《河南日报》报道,河南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上,既注重学术上的研究阐释,又在遗产的陈列展示上进行创新,并坚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使文化遗产真正实现了“活起来”“火起来”。河南明确提出“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并以强力推进,同时聚焦古都、考古、中国功夫等领域,开辟研学线路、规范研学基地、开发精品课程、做好导师培训。龙门石窟景区率先成为国内第一个5G全覆盖景区,并推出《无上龙门》全息天幕秀和中国首部沉浸式数字光影演艺《寻迹洛神赋》;洛阳龙门文创院聚焦石窟石刻艺术元素,开发“龙门金刚”“龙门拓片”“龙门纹样”“龙门符号”等系列文创产品;安阳殷墟博物馆推出了甲骨文元素文创和“妇好”主题文创,使文化实现可见、可触、可感。

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据媒体报道,自2021年12月起,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动国内各地和驻外文旅机构,先后举办10届“区域性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活动,主题涵盖“中国冰雪”“大运河”“长江”“黄河”“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迄今已在15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18场线下推介活动,推出6000多个数字资源,海外参与人次超5.9亿,为推动中外文旅交流与民心相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甘肃日报》报道,近日,国内首个“交旅融合”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悬泉置遗址景区交旅融合综合体项目近日开园。该项目总投资1.61亿元,是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交响丝路1号线”项目的核心子项目。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景区针对外籍游客增设境外银行卡受理设备、英文标牌标识,提供外文讲解及现场英文咨询服务,线上提供英文版门票预约,并在游客服务中心增设云冈石窟移民事务服务站,为境外游客提供签证预约、紧急求助、旅游咨询等服务。同时,景区还加强了一线员工的英语培训,以更好地服务大量涌入的全球游客。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