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翔
“我差点忘记了要办理延续业务,得亏工作人员及时提醒,我要给他们点个大大的赞!”宁夏承李记酒坊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在公司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还有一个月就要到期的时候,他接到了西夏区审批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的电话,提醒他办理证件延续。
“证照闹钟”服务是西夏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之一。今年以来,西夏区审批服务管理局积极探索政务服务新模式,助推服务理念升级,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跨越。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创新,实则是政务服务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型。“证照闹钟”不仅是对审批流程的优化,更可以此为契机加深与企业、群众的联系。
带动审批人员提升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这一机制倒逼审批人员从“坐等审批”的思维定式中跳出来,主动跟踪经营主体,提前预判经营风险,提升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推动审批队伍向“复合型”“服务型”转型。
强化审批人员的责任意识。审批人员借助宁夏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数据赋能,通过精准梳理与推送数据、建立提醒台账、动态更新证照目录、定期督查台账落实情况,将审批流程置于“可追溯、可考核”的闭环中,有效避免了因疏忽导致的证照过期问题,审批人员从“完成审批”转向“预防风险”,实现审管无缝衔接。
对经营主体而言,“证照闹钟”的实际价值远超“避免过期”的表层意义。证照过期可能造成停业整顿、资质注销等风险,甚至引发合同违约、信誉损失等连锁反应。而“证照闹钟”通过提前提醒,为经营主体预留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使其能从容安排续证流程,避免因时间紧迫导致的材料疏漏或审批延误。相比事后处罚,事前预警更能体现监管温度,也更能鼓励经营者聚焦主业的信心。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证照闹钟”机制的本质是政府角色的回归——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服务为手段,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商环境的优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知、可触摸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