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贺兰县立岗镇兰光村的宁夏凯弘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基地内,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正迎来上市旺季,每日销量约200公斤,为银川市民的餐桌增添了一抹“鲜”味。
作为当地水产养殖的“主力军”,该公司在原有60个养殖棚的基础上,今年新增280亩池塘养殖区,预计全年总产量可达4万公斤。“养殖棚的第一茬虾能卖到8月底,紧接着池塘养殖的虾接力上市,等池塘虾售罄,养殖棚的第二茬又能跟上,通过错峰上市,销售期可一直延续到11月中下旬。”该公司总经理黄凯介绍,目前南美白对虾市场价稳定在每公斤70~80元,养殖棚亩产可达700~1000公斤,外塘养殖亩产约250公斤,效益十分可观。
南美白对虾本是海水养殖品种,2021年起,宁夏凯弘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贺兰县兴建设施温棚,借助淡化养殖技术,在西北盐碱地养出了鲜美海味。“宁夏光照足、水质优,养出的虾不仅营养丰富,品质更是出众。”黄凯说,企业引进虾苗后,会先进行调水淡化与标粗培育,除满足自身养殖需求外,还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带动区域养殖产业协同发展。
今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企业成功实施“三池两坝”尾水改造项目,有效解决了养殖废水处理难题,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集中收集后,先通过沉淀去除较大颗粒杂质,再经过过滤进一步净化水质,最后进行‘曝气’处理提升水体活性,处理后的水重新投入养殖生产,形成完整的循环链条。”黄凯介绍。
近些年,贺兰县不仅建成西北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基地,更在盐碱地“海鱼陆养”领域多点突破——青蟹、黄鳍鲷、石斑鱼、大黄鱼等经济品种实现规模化养殖,依托冷水资源培育的虹鳟、鲟鱼等高端品种渐成气候,三文鱼工厂化养殖更是填补了区域空白。值得一提的是,贺兰县通过“稻蟹种养”立体种养模式,让蟹田米溢价30%,大闸蟹亩产超百斤,形成“一水多用、生态循环”的新风景。
记者从贺兰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前贺兰县养殖水面达到5.8万亩,2024年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综合产值9亿多元,同比增长16.3%。其中虾、蟹、鲈等名优品种产量占5.5%、产值占22%。全县水产品亩均单产1120公斤,是西北地区平均值的近5倍。当地80%的水产品辐射周边6省区,位于贺兰县的海吉星渔业物流园已成为连接湖北、辽宁、天津等东部渔业主产区与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