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药用蟾蜍养殖基地建成后,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养殖,今年预计将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在永宁县杨和镇红星村的支部党员大会上,95后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涛指着产业规划图,向全村党员汇报着项目进展。
曾在外经营牛羊肉店的张海涛,如今选择回村担任“领头雁”,这位“青年能人”的回归,正让曾经的薄弱村焕发出新生机。吸引像张海涛这样的青年人才返乡发挥作用,是永宁县自2024年启动的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的重要目标。该行动通过三级责任压实、链式精准培育、动态梯队优化,储备后备力量389名。这支队伍年轻有为,35岁以下成员占比达51%,且41%是像张海涛这样的致富能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县委统筹推进、部门协同破题、乡镇一线攻坚,三级联动压实责任,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全力以赴夯实乡村后备人才基础。”永宁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道。永宁县将加强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建设视为固本强基的“长远工程”,构建了县委书记领衔、多部门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逐乡(镇)逐村确定人选,确保选出的到村任职人员能真正待得住、干得好。
为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永宁县“因人施策”、精准对接,由镇党委书记带头包联意向人才,如杨和镇党委为说服养殖能人张海涛返乡,创新实施“请谈听”三步工作法:邀请参与村务座谈、谈发展责任、听干群反馈,最终以诚意打动张海涛返乡任职;李俊镇党委则组建专班“三顾茅庐”,针对企业人才吴文斌的担忧,量身定制“政策解读+乡情感召+保障兜底”方案,动员其返乡担任魏团村骨干。
在拓宽引才渠道方面,永宁县采取“五个一批”机制:现任主职留任一批、村干部提升一批、退役军人挖掘一批、公开考选一批、能人请回一批,有效激活了引才源头活水。同时,积极探索县域内跨村任职,选拔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到后备力量薄弱的乡村担任职务,确保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选才是基础,育才则是关键。为练就村级后备人才干事创业真本领,永宁县将后备力量教育培训纳入县域村干部培训和乡镇党校培训体系,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农业技术等核心能力精准施教。创新实施“镇村联育”帮带模式,由“乡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多级联动,安排122名后备骨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网格员、乡村振兴专干等职务进行跟岗锻炼。通过列席村级重要会议、参与矛盾调解等实践途径,循序渐进为后备力量“加压负重”,有效提升其履职能力。同时,健全“县级备案、乡镇主管、村级主抓”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定期评价研判、动态调整补充、坚持备用结合,持续吸纳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等新鲜血液,确保后备力量队伍常备常优。
“为帮助村级后备力量尽快适应岗位、成长成才,我们对其进行精准‘画像’,依据各村发展需求精准匹配上岗,并推动新老传承传帮带,不断提升后备力量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永宁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永宁县根据后备力量个人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其投身产业发展、村务管理、经济项目等农村一线工作,让他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正逐步形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刘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