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可太方便了,以后带母亲出门看病、晒晒太阳,再也不用愁了!”近日,83岁的失能老人陈阿姨家中,儿子韩先生紧握着崭新的轮椅扶手,向兴庆区凤凰北街街道崇安社区和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连声道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份感激背后,是陈阿姨一家长期面临的出行困境。近年来,陈阿姨饱受多种慢性疾病困扰,渐渐失去了自主行动能力,日常起居全靠家人照料,出门看看外面的世界更是奢望。“每次带她去医院复查,都得两个年轻人搭手。”提起母亲的出行难题,韩先生眉头紧锁。
这个藏在心底的无奈,被细心的社区网格员捕捉到了。在一次日常走访中,网格员了解到陈阿姨的身体状况后,立刻在笔记本上做了标记,回到办公室便将陈阿姨的情况录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虽然社区设有轮椅租借点,但现有轮椅并不适合陈阿姨的身高和身体状况。于是,网格员迅速在共建单位和公益组织联络群中发出了倡议。
“双报到双报告”共建单位——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及时认领了这个“微心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接,反复确认轮椅的承重、折叠功能等细节,精心挑选了一款安全舒适的轮椅。
几天前,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轮椅抬上楼时,韩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候。拆开包装,他迫不及待地扶母亲坐上去,轻轻推动扶手在客厅里转了两圈。“这轮子真顺滑,刹车也灵便,”韩先生的声音里充满喜悦,“这下终于能常带着母亲出门透透气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在崇安社区,这样的暖心故事并非个例。依托“吹哨报到”“党建联席会”等机制,社区已凝聚起辖区2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精准解决了房顶漏水、天然气入户等难题16件,并实现了375个像陈阿姨这样的居民“微心愿”。看着贴满“心愿已实现”便签的公示板,社区党委书记陈爱梅坚定地说:“我们会继续把‘微心愿’作为服务群众的‘小切口’,让更多居民在琐碎的日子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