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一面锦旗 诠释跨域救助真情 2025年08月06日  李阳阳

“看病花再多钱,心里也有底了!”孙鹏(化名)一家近日将一面绣着“真心为民办实事,情系百姓解民忧”的锦旗郑重交到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学院社区网格员王美媛手中。这面锦旗,承载着一个因病陷入困境的家庭最深切的谢意。

孙鹏来自中卫,因患肾衰竭在学院社区租房治病。此前,他在老家仅享受每月390元的“单人保”,难以负担日益沉重的医疗支出。然而,其户籍地与居住地分离,困难未被及时发现。网格员王美媛走访发现后,贺兰山西路街道立即启动“居住地受理”机制,主动联系中卫民政部门核查其财产状况,并在银川核实其刚性支出。很快,孙鹏的低保关系成功转入银川,并实现从“单人保”到“整户保”的升级,全家每月保障金增至2760元,生活压力大幅减轻。

在贺兰山西路街道,孙鹏的遭遇并非个例。南梁社区部分来自西吉、彭阳的老住户,户籍仍在原地,一些困难家庭在老家享受低保,但新增人口(如新生儿)未能及时纳入保障,出现“大人有保、孩子没保”的情况。

针对这类因“人户分离”导致的救助“漏点”,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细致摸排,精准发现了2户“新增孩子未纳入低保”的家庭。工作人员入户宣讲政策,征得同意后,与西吉、彭阳等地民政部门建立协作通道:线上发函核查户籍地财产,线下核实居住地实际支出。两地合力,最终帮助这些家庭成功升级为“整户保”,并探索出“居住地主导、跨区域协查”的有效路径。

“救助政策就得一户不落、一人不少,真正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文博说。据了解,今年以来,该街道通过搭建跨域协作“桥梁”,主动发现并受理需求,已为18户困难群众解决了因“人在这儿、户口在那儿”带来的救助难题。

“‘群众在哪儿扎根,保障就到哪儿兜底’。这套创新做法织密了民生保障网,稳稳托住了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贺兰山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于颖表示。

本报记者 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