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汉|字|故|事 “朴”字嬗变中的文化与哲思 2025年08月06日  张鑫华

当古代海南省黎族人利用箭毒树、构树等树皮制作树皮布、树皮衣等生活用品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正践行着《老子》“见素抱朴”的终极奥义——“朴”是剥离的树皮,“樸”是待琢的原木。二字合流的过程,恰似文明对原始和本真的双重探索,暗合道家返璞归真的哲学智慧及儒家格物致知、心正身修的核心理念。

朴:生命的表层褶皱

朴(pò),形声字,从木,卜声,本义是树皮。《说文解字》曰:“朴,木皮也。”引申为大木材、壮大等义。《战国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的异解,暗示先民对天然材质的多元认知。《庄子》“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则是“朴”通作“樸”的文化烙印。

“焚符破玺”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成语,意思是烧毁信符、打碎印章,象征着消除权威和规矩,回到一种更为质朴的状态,从而使百姓变得更加朴实单纯。这一精神与前文说的“见素抱朴”颇有共通之处。

樸:未经雕饰的原木内核

樸(pǔ),形声字,从木,菐声。本义是未经加工的木材。《说文解字》曰:“樸,木素也。”引申为朴素、敦厚、朴实、本质、本性、货物的成本等义。《论衡》中“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樸”,揭示道家追求自然本质的事实。《孔子家语》“民敦而俗樸”的譬喻,则将人民之敦厚、风俗之淳朴与未经雕饰的自然内核紧密相连。《道德经》“敦兮,其若樸”,亦点明了其包容和可塑造的本质。

“见素抱朴”

的现代启示

由于文献中常有以“朴”通“樸”使用的情况,因此《汉字简化方案》将二字合并,统一写作“朴”,形成三层语义折叠:

物理层:

树皮布承载的生命智慧。

工艺层:

原木雕琢暗示的文明进程。

哲学层:

儒道哲学主张的精神回归。

今天,当人们再书写“见素抱朴”时,指尖同时流淌着树皮的肌理及原木的年轮。“见素”为看到简单朴素的事物;“抱朴”为保持朴素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减少私欲和复杂,回归到最自然、最简单的状态。这对缓解现代人面临的压力、焦虑以及物质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菐”字疑云

“僕”的甲骨文是会意字,本义是供驱使的奴隶,小篆改为从人,菐声的形声字,但关于其声旁“菐”的本义是什么,目前尚无法确认。

现在已知的是,《汉字简化方案》根据“僕”“樸”二字的简化方案,将“撲”类推简化作“扑”,但璞玉的“璞”没有简化。

关于“菐”字的释义,《说文解字》认为:“菐,渎菐也,从丵,从廾,廾亦声。”徐锴注:“渎,读为烦渎之渎。一本注云:丵,众多也。两手奉之,是烦渎也。”意思是双手不停地处理繁杂琐碎的事情。又《说文解字》曰:“丵,丛生艸也。”意思是丛聚而生的草,颇为矛盾。更让人疑惑的是,虽然《说文解字》中有丵、菐二字的解释,但出土文献中却没有发现丵、菐二字单独使用的情况。因此有意见认为,“菐”可能是“僕”的省形,至于“丵”的本义,由于其衍生字“业(業)、丛(叢)、对(對)”的本义也存在较大争议,也只能搁置。

张鑫华/文 图片由张鑫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