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平原得黄河之利,自古沟渠纵横、湖泊棋布,有“塞上湖城”之美誉。这里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却有近200个自然湖泊、沼泽湿地,目前,银川市共有湿地总面积5万多公顷,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良好的生态,众多的湿地,也让这里依靠湿地生存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其中就包括那些灵动而可爱的鸟儿,多不胜数的鸟儿在银川的湿地里停留、栖息、繁衍,谱写着一幅人与鸟的和谐画卷。让我们从这些美丽精灵中撷取二三,感受鸟儿所映照的湖城生态之美。
黄河湿地的白腰草鹬
近年来,银川很多鸟类集群数量都在不断增加,白腰草鹬就是典型例子。
从以前常见10只至20只的小集群,到如今在银川黄河湿地、吴忠黄河湿地和阅海湿地监测到100只至150只较大集群的连续回迁,家族队伍逐渐庞大的白腰草鹬一定是深深爱上了宁夏,才愿意把家安在这里。
“银川黄河湿地作为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途经地和栖息繁殖地,已成为野生鸟类重要的停歇地和觅食地,每年在这里中转的候鸟数量达到数百万只。其中就有白腰草鹬。”宁夏观鸟协会会长李志军介绍。
正如它的名字,“白色的腰”是白腰草鹬最明显的特征,尤其在飞行时,“白腰”非常显眼。有趣的是,在夏冬两季,白腰草鹬羽毛的颜色是有变化的。夏季时,它的上体呈黑褐色,带白色斑点,下体白色,胸部带黑褐色纵纹;冬季时,羽毛颜色会变灰,胸部纵纹也显得不再明显,呈淡褐色。“它的眼睛周围是一圈白色,像画了白色的眼影,和头部暗色的羽毛形成很强烈的对比,这也是辨认它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李志军说。
如果有机会观察白腰草鹬的生活习性,你会发现它时常会上下晃动自己的尾巴,边走边觅食。如果遇到干扰,白腰草鹬并不会马上起飞,而是先快速行走,远离受干扰的地方,或者找到有草、乱石的地方藏起来。当它发现即使藏起来还会受到干扰,才会突然起飞远离。因为飞的速度快,白腰草鹬翅膀会发出呼呼的扇动声,并伴有比较尖锐的鸣叫声,像是在向其他伙伴发出警报。
李志军介绍,白腰草鹬的巢多置于草丛中或树下树根间。一般每窝会产卵3~4枚,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雌雄白腰草鹬会轮流孵卵。
喜欢在地面活动的铁爪鹀
作为宁夏资深鸟友,@第3只眼经常能拍摄到在宁夏生活的不同鸟类,去年年初,他在银川一湖泊湿地“寻鸟”时,又拍到了鸟界“新面孔”。经宁夏观鸟协会副会长、成都观鸟会理事齐麟最终确认,他拍到的鸟类为铁爪鹀,这是宁夏首次发现并记录到这一物种。
之所以叫铁爪鹀,是因为它们的跗跖长于中趾和爪,所谓的“跗跖”是指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后爪又长又细直挺挺的,比它的后趾还长;其他趾头则全都是扁扁的,弯起来的样子很像古代战士攻城战时用的铁爪。“能拍到还是挺意外的,看它的样子,中等体型,头挺大的,但尾巴短短的,跳动起来挺有灵气。”@第3只眼介绍,“这种鸟几年前我就拍到过,不过当时没有确定,也没有正式记录下来,这次终于再次拍到了,而且数量特别多,我看到的就有几百只。”
和很多热衷飞翔的鸟不同,铁爪鹀喜欢在地面上活动,尤其喜欢在地上行走。起飞时,它会发出短促的叫声,繁殖期能像云雀一样在空中起舞鸣啭,叫声又似鹨属鸟类。冬天的时候,为了保暖,铁爪鹀腹部的毛发会蓬起,看起来萌萌的,像一个会飞的球。
“海洋精灵”三趾鸥
三趾鸥是一种典型的海洋鸟类,然而在银川,也记录到了它的身影。这种通常与海洋紧密相连的鸟类,罕见地出现在内陆地区,不仅为宁夏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新的纪录,也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观察机会。
“去年年底,我在进行冬季鸟类调查。当时正在拍棕头鸥,镜头里突然飞进一只鸟,展翅的样子十分漂亮,让人印象深刻。”提起在银川湿地拍到三趾鸥的场景,观鸟人@素心至今还是很激动,“这只鸥和其他鸥不同,黑嘴黑尾黑颈,我立刻拍下照片和视频让专家确认,经生态学博士顾伯健确认,是三趾鸥。”
三趾鸥是一种中型水鸟,体长一般在38厘米至47厘米之间。在夏季,三趾鸥羽毛以白色为主,头部、颈部和前胸均为白色,背部、翅膀上覆羽和腰部则是灰色,肩膀呈灰色,羽毛边缘和尖端为白色,尾巴上的覆羽和尾巴本身也是白色的。到了冬季,三趾鸥的羽毛颜色与夏季相似,但头顶和枕部变为淡灰色,带有不明显的灰色纵纹。幼鸟的头顶和枕颈部有灰色斑点,后颈有黑色横带,眼后有小的黑色斑点,翅膀上有黑色斜行带斑。
“三趾鸥之所以难得一见,是因为它们繁殖期通常栖息在北极海洋岸边和岛屿上,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在海洋上,是典型的海洋鸟类。”李志军介绍,三趾鸥主要以小鱼为食,有时也吃甲壳类和软体动物。觅食主要在海面涡流中进行,也可以在飞翔中或游泳时觅食。
这种通常与海洋紧密相连的鸟类,罕见地出现在内陆地区,不仅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观察机会,也印证着近年来银川湿地生态的不断向好。
本报记者 王敏 李振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