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驱动文旅融合发展 各地如何精准发力 2025年08月07日  皇甫世俊

亮点做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旅游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体文旅”融合。大力推进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承办各类赛训活动,打造“村字号”IP产品

“农文旅”融合。探索“农业+文化+旅游”,以乡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耕生活等地域特色为核心吸引力,提升旅游体验的独特性。

近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公安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区旅游环境综合治理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不断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和市场美誉度,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事实上,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各地促消费、稳就业的有效抓手和重要突破口。那么,从政策层面到执行层面,各地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手段呢?

立法先行服务产业

根据《中国旅游报》报道,新修订的《浙江省旅游条例》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及部门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旅游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要求创新运动休闲旅游等业态与场景,拓展数字化旅游产品。

近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版《贵州省旅游条例》于8月1日正式施行。重点聚焦“强化规划统筹,明确旅游规划编制和相关要求”“丰富旅游产品及业态,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加强旅游规范经营管理,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强化措施保障,推动安全责任落实”“落实有关工作要求,调整相关法律责任”五方面内容。

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旅游发展促进条例》,要求政府建立健全促进旅游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措施;从明确旅游用地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多元投资、丰富金融产品、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旅游产业链等方面作出规定,强化要素保障,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体文旅”融合成为热点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体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张家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张家口接待游客超过940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超过1100亿元。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后,张家口大力推进冬奥场馆综合利用,承办各类赛训活动,截至目前共承办雪上国际专业赛事13项、国内专业赛事37项,举办文旅活动438项。

根据《贵州日报》报道,贵州“村字号”IP持续释放强劲旅游吸引力。老牌“村超”“村BA”热度不减,新兴“村马”“村T”光芒毕现。仅5月1日至5月3日,举办“村马”比赛的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1.4万人次,增长34.68%;旅游总收入突破2.16亿元,增幅44.45%。贵州通过打造“村字号”IP产品,极大满足了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热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智慧撰文指出,随着“村味”赛事“出圈”并带来经济增长,当地民众、外地企业等多主体不但建立起情境性强关系,而且在主体联结与认同中形成基层治理共同体,以更强的自主性、创新性推动地方“体文旅”融合。

“农文旅”融合拓展新空间

根据《中国旅游报》报道,7月27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结合“购在中国”活动,针对节假日消费市场,以丰收市集、农业嘉年华等形式,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等主题活动,让城乡居民沉浸式体验丰收喜悦。结合“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品牌活动,鼓励体育赛事配套举办本地“土特产”展示展销、乡村美食品鉴等活动,实现消费联动。

根据《新疆日报》报道,近年来,新疆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三链”融合发展新模式,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民宿、文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指出,“农文旅”融合是新疆旅游的一大优势,未来新疆“农业+文旅”可深耕“在地性”,也就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乡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耕生活等地域特色为核心吸引力,通过保留和强化这些原生特质来提升旅游体验的独特性。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