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统筹推进“两化一振兴” 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2025年08月08日  梁小雨

8月7日,走进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同庄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目之所及尽是铺展在大地上的宁夏菜心,田野仿佛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田间地头,采收工人正忙着俯身采摘,指尖翻飞间,一颗颗饱满鲜嫩的菜心便被收入筐中。

这些带着雨露清香的新鲜蔬菜,将被迅速送往附近的冷库进行预冷处理,在低温环境中锁住水分和营养。随后,经过工人快速分拣装箱,它们踏上冷链运输的旅程,在48小时内跨越千里,带着宁夏土地的温度,“鲜”活抵达广州、上海等地的市场,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同庄村锚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持续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村里不仅新建了2座冷库,为农产品保鲜与仓储提供坚实保障,还积极引进专业农业企业,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如今,全村已有4500亩耕地实现规模化种植,主导品种有芥蓝、小油菜、上海青等优质蔬菜。从田间种植到冷库仓储,再到冷链运输及终端销售,一条完整高效的产业链在同庄村悄然成型。一系列举措不仅激发了乡村土地的活力,更带动全村80%的村民稳步增收,让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早在2019年,我们就建成了一期冷库项目,占地面积达600平方米。随着村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我们又成功争取到乡村振兴资金,启动了二期冷库建设,面积扩展到1500平方米。”同庄村党支部书记贾小飞介绍,二期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其中600万元来自乡村振兴资金,剩余450万元为企业自筹。除了新建冷库,项目还配套增设了喷灌设施、变压器及喷水设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了村里的产业硬件条件。

走进新投入使用的二期项目冷库,刺骨的凉气扑面而来,工人们在库房中来回穿梭,将刚从田间采收的新鲜蔬菜仔细装箱、码垛,一派忙碌景象。同庄村蔬菜基地二期项目的正式启用,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更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就业机会。“预计一期和二期项目全部运营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30万元至140万元,同时为村民带来80余万元的收入,让大家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贾小飞说道。

对于未来的发展,村里也有着清晰规划:将持续完善产业链条,着手打造蔬菜初加工产业,同步发展冰厂、泡沫箱厂和纸箱厂,形成从种植、仓储到加工、包装的完整产业闭环;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让同庄村的优质蔬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同庄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与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实践中一道鲜活的风景线。今年以来,银川市持续深耕产业升级、设施提升、农产品增值等重点领域,全力推动涉农项目谋划和建设。今年全市精心谋划储备涉农项目213个、总投资1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5.4亿元。截至7月底,开工建设项目181个、总投资1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花花农牧养殖园区、兴庆区冷凉蔬菜产业集群、宁夏闽宁旺城乡乳制品有限公司乳制品加工、贺兰县20万平方米智能连栋玻璃温室建设等一批优质重点项目按计划开工。

“我们立足全年农业项目谋划储备库,成立市县两级项目工作专班,实行‘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现场催办’服务机制,安排专员加强项目‘点对点’周调度,及时掌握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开(复)工以及企业困难需求等情况,提升辅导效能,推动早开工、早达效。”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政策发布会、产销对接会及“政企通”平台,银川加强项目政策宣介,为项目招商落地、融资服务搭建高效平台。上半年,我市新增农业就业岗位500余个。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