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靠前服务 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2025年08月08日  徐碧颖

“真没想到你们能集体上门为我父亲做残疾鉴定,如果我去办这件事,真不知道准备啥材料呢!”家住灵武市郝家桥镇漫水塘村的马生武感激地说。马生武的父亲马进财有听力残疾,一年前卧病在床。了解到马进财的情况后,灵武市民政、残联、审批等部门集中上门对其进行残疾鉴定,并围绕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从办事群众视角出发,将惠民政策和服务保障送到家,让马进财一家真切感受到了“政策找人”的温度和精度。

近年来,银川市民政部门不断推动落实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兜好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25年,我市累计向14663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资金1395万元,向22625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资金1763万元,着力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

实际工作中,各县(市)区利用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社会救助信息系统、残疾人证管理系统、户籍系统、工伤保险系统等平台进行常态化数据比对,重点筛查残疾人证状态异常,如过期、冻结、注销、死亡、户籍迁出、享受工伤保险生活护理费、纳入特困供养、低保变动等情况,精准锁定疑点信息。

同时,坚持通过“大数据+铁脚板”进行入户走访,对发现的疑点信息、系统无法覆盖的情况及新增申请对象,组织乡镇(街道)、村(居)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邻里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人工核查。坚持“见人见证见状况”,核实残疾人实际生活状况、残疾等级、户籍信息、享受其他政策情况等,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政策找人”首先在“找”。我市各县(市)区加大主动发现机制,在“找”人上下功夫,通过入户走访、宣传公示栏公示、微信群、政府网站等形式广泛宣传,让更多残疾人受益。同时积极落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功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解决残疾人之所困。

为做到精准关爱帮扶,我市各县(市)区扎实推动建立长效动态管理机制,重点对辖区社会救助对象进行一次体检,并采取乡镇(街道)自查、民政抽查的方式查漏补缺,对漏纳或不了解政策的对象及时纳入保障,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则退。每季度开展一次社会救助“回头看”,指导乡镇(街道)开展自查自纠,对档案资料、信息系统维护、政策掌握等情况落实督导检查制度,督促问题整改到位。

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服务下沉一小步,民生改善一大步。民政部门通过主动发现、精准帮扶、资源整合,显著提高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可及性和覆盖率,让国家的惠民政策更加顺畅地抵达最需要的群众手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本报记者 徐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