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固根基 强项目 促创新 银川新装备制造构筑发展新优势 2025年08月10日  鲍淑玲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脊梁与工业发展的根基,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为加快推进产业强市,构建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装备制造的“四新”产业发展格局,今年以来,银川市通过多项举措,着力打造以新能源装备为核心的新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全力推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跨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完善顶层设计 夯实产业基础

今年以来,银川市启动编制《银川市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结合“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装备制造产业及低空装备、工业母机、储能装备等专项研究,还编制了《银川市工业产业链要素匹配图册》,对精密轴承、智能铸造、数控机床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链条、发展方向、要素需求、招商企业等进行了系统梳理。

同时,制定出台《银川市工业企业设备更新项目补贴资金实施细则》等政策,指导企业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利好政策,支持企业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以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进行改造升级。其中,共享装备高端装备零部件生产效率提升技术改造项目及西北轴承有限公司高端精密轴承升级改造项目获得0.2亿元国债资金支持;威力传动高端机械加工设备升级改造等3个项目获得9.6亿元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累计获得547万元贴息支持。

坚持项目为王 增强发展后劲

火红的8月,银川大地上,新开工项目大干快上、蓄势待发,在建项目快马加鞭、热火朝天,共同奏响加快推动银川高质量发展的“交响曲”。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今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市、县(市)区、园区三级联动机制作用,坚持每月开展项目调度,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期’,按下项目建设‘加速键’,不断刷新施工‘进度条’。”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入项目现场开展指导服务,对未开工项目、进展缓慢项目、产能释放不足项目分类分级协调,已帮助威力传动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巨冈精工高端精密工业母机生产制造等12个项目解决前期手续办理、政策资金申报、用电用气等要素保障问题,全力推动已开项目抢进度、新开项目提速度、竣工项目见效益。”

今年,银川市共实施装备制造产业项目37个,年度计划投资31.8亿元,占市级工业年度计划投资的11%。今年1月~7月,这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占市级工业完成投资的9%。预计到今年年底,科德数控高端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及创新设备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等7个项目将相继建成投产,年内累计可贡献产值21.2亿元。

强化创新驱动 提升产业质效

今年以来,银川市持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组织实施高档数控机床精密零件个性化定制高效加工工艺研究等10个重点攻关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74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2000万元。其中,银川大河机床与宁夏大学联合攻关的立式内孔与外圆集成珩磨机床项目,成功将加工精度提升至0.002毫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地奔牛实业集团牵头的模压淬火机床工程中心,研发出国内首台万吨级模压淬火设备,替代进口产品。此外,重点依托六盘山实验室,聚焦六大研究方向,今年立项19项基础科研项目,与银川市22家装备制造企业签订基础研究及产业升级合作协议,为企业开放共享VTC试验验证中心、ATC分析检测中心、ETC实验测试中心,提供仪器设备共享、中试验证等全链条服务,助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同时,市工信局深入117家装备制造业规上规下企业开展摸底调研,了解重点企业产品、创新平台、产业链、能耗等现状;开展装备制造细分领域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认定,建立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培育库,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优质企业。

截至目前,已培育规上企业1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4家。此外,还培育出自治区“链主”企业3家、银川市“链主”企业3家,供应链“标杆”企业7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形成了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保障供应链的发展模式。今年1月~6月,银川市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上拉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机遇,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聚焦‘四新’产业布局,全力构建新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力争到2030年新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劲动能。”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