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举办的U20女足亚洲杯预选赛,不仅见证了中国女足的出色表现,更以场均超万人的火爆上座率展现了银川市民对体育赛事的热情。这场赛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银川深厚的体育群众基础和“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那么,这场体育盛宴是否会成为激活银川“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契机?
观点①
融合前应打破各自边界
文化、体育、旅游本是三个不同的领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个领域的边界逐渐模糊,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但融合之前,要突破现有思维,打破各自边界,才能更好地融合。
体育活动参与者基数大、范围广。银川有着数量不小的体育运动爱好者群体,从三大球到乒羽网,从传统项目到桨板、骑行等新兴运动,均有大量市民参与。然而,这些活跃的细胞却分散在各个“圈子”里,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融合。
虽然各体育项目多点开花,但银川现在缺乏的是系统且有组织的赛事项目,特别是能让本地市民产生共鸣和认可,愿意每周到现场观赛的运动。当群众体育从自娱自乐走向有组织的竞技展示,其产生的能量将呈几何级增长,不仅带动城市文旅产业发展,也将激发市民更高的参与热情。
因此,做好文体旅融合发展这篇文章,首要任务便是打破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壁垒,让各个运动项目走出原有的小圈子,成为可供大众广泛参与、尽情观赏、高效运营的体育事业。这种从群众中来,再走入群众中的模式,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会产生一系列的产业机会。从赛事的策划与运营,到体育品牌的塑造与推广,再到文旅产业的深度互动与协同发展,都将为银川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城市体育文化迈向新高度。
观点②
积极推动地方赛事发展
U20女足亚洲杯预选赛之火爆,证明了银川市民愿意投入真金白银,观赏和参与有质量的体育运动。国字号招牌自不必说,我们自身的地方赛事品牌,也应当积极推动。
比如宁超。由U20女足赛在银举办引发的一波追忆和讨论当中,一句“我们的宁超还在不在”牵出了有没有、好不好两个问题。有是当然有,而好不好,尽管与苏超没得比,却也不能说不好。因此,打造“文体旅”运动品牌,是当下激活银川“文体旅”融合发展需开展的最迫切的基础工作之一。
构建差异化赛事IP是第一步。银川依托地理特色打造运动品牌矩阵的想法已有端倪,目前比较成功的是银马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半马双季赛,是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至于其他赛事,相较以往有更广泛涉及,但也只在尝试、试探阶段。
因此需要提升赛事组织能力。特别是对宁超这种有一定基础的赛事,重启、整合,提升赛事辨识度短期内更易产生效果。这包括对民间俱乐部、团体和行业运动队的重视、挖掘与整合,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通过规范化管理运营,提高赛事的专业性和观赏性。
政府层面可如发展演唱会经济一般,对引进高级别赛事、培育本土品牌给予补贴;市场层面则需激活招商体系,开发“赛事赞助+文旅导流”复合权益包,通过与文旅企业合作,将赛事与旅游、文化活动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体旅”融合产品。
至于提升市民参与度,这方面关键在于让其成为品牌共建者。从喜好、需求入手,推动体育项目与社区、商圈深度绑定,在已有公益活动、运动训练营等基础上,开发更多具备社交功能的项目,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场景体验推动打造品牌生态。
观点③
促进机制融合至关重要
事实证明,办好一项赛事,不仅是体育部门的事情,更是各方资源整合与体制机制的破圈。从赛事的引入落地到具体执行,每个环节都需要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只有多方合力积极推动,做强赛事品牌、提升赛事影响力,才能吸引、打造更多强力出圈的比赛,才能吸引更多赛事落户银川。
在赛事运营的具体实践中,构建高效敏捷的指挥体系至关重要。从赛事保障、商务运营、赛中执行、到媒体传播,需要一个从上到下一竿子插到底的决策机制。根据网络平台上的声音反馈,票务销售的实际情况,第一时间作出相关决策,整合各方力量资源。这种机制上的灵活性,考验的就是“一线指挥”的能力,以及每一个具体执行层面的投入程度。同时,赛事的成功还离不开各部门间的紧密协作与信息共享,确保每个环节无缝对接。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市场反馈,及时调整策略,提升赛事质量,吸引更多参与者,形成良性循环。
U20女足亚洲杯预选赛首场比赛开踢后,各方声音陆续出现,通过及时调整赛事运营,比如增加放票数量,协调升级场地服务等,确保了赛事品质的持续提升。同时,在赛前赛后的活动升级上,也及时优化调整,如增设互动体验区、邀请知名球星参与互动,提升观众参与感。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优化,不仅增强了赛事的吸引力,也为“文体旅”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场赛事运营的成功密码,在于构建一个智能化的“决策大脑”。这个中枢系统需要具备三大能力:实时感知现场动态的洞察力、快速形成最优方案的判断力,以及高效调动各方资源的执行力。通过这次女足赛事的实战锤炼,银川正在积累宝贵的运营经验。随着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力度的持续强化,相信未来,银川将成为国字号队伍的“福地”,成为观赛球迷的“乐园”。
周志翔 刘薇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