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西夏区怀远路街道富宁村村民李川在福建厦门找到一份市政维修工作,收入提高不少。然而,这份工作对他而言来得颇为不易。
“一对一”帮扶
为精准掌握辖区失业人员的就业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就业指导等服务,今年年初,西夏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围绕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联动街道、社区建立起就业“五清”台账,即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情况清、创业情况清、掌握技能清、培训意向清。在摸排过程中,工作人员了解到李川面临的多重困境,40多岁的他和妻子长期在村子周边靠打零工、做保洁维持家用,随着年龄增长和工地用工减少,夫妻俩越来越难找到活计。可另一边,孩子上学、老人需要照顾等现实压力接踵而至,每月收入难以支撑家庭开销。尽管夫妻俩一直没放弃求职,却屡屡因文化水平低、工作经验少、年龄偏大等原因碰壁。
西夏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了解到李川的情况后,决定对他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经过多次沟通交流,工作人员充分掌握了他的就业意愿、培训意向和创业想法,在此基础上,为他精准剖析就业困境的成因和自身具备的优势,帮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随后,对李川实施“1131”精准帮扶: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帮扶过程中,李川对“六类人员”技能培训产生了兴趣,尤其对电焊工技能培训表现出强烈意愿。帮扶人员肯定了他的想法,鼓励他学一门过硬的技术。同时,工作人员还向富宁村等农村地区广泛征集居民诉求,积极推进技能培训工作,成功开设了焊工初级班和电工初级班,李川便是其中一名学员。
搭建就业平台
“为提升培训实效、助力学员就业,今年我们举办的所有培训班在结业当天都会同步举办专场就业推荐会,通过搭建企业与学员直接对接的平台,每期培训班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比例平均保持在50%以上,有效缩短了学员从培训到就业的过渡周期。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对每个班次的学员开展两次系统性就业回访,首次回访重点了解学员的入职适应情况和岗位匹配度,二次回访则跟踪其稳定就业状态。所有回访信息都会详细记录,形成完整的就业跟踪档案。通过这一系列就业服务举措,截至目前,各培训班的最终就业率稳定在80%,实现了‘培训-就业-稳定’的良性循环。”西夏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星介绍,李川也借着这次培训找到了一份不错的电焊工作。他学习能力很强,在工作中历练一段时间后,凭借这门技能,带着家人的期望和满腔自信远赴厦门,干起了市政维修工作。
李川的故事,正是西夏区精准帮扶稳就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西夏区实施“1314惠民万家”行动:“一心系民”锚定就业帮扶靶心;依托县区、镇(街)、村(居) “三级就业平台”筑牢稳岗增收基石;“一技贯通”提升就业创业水平;通过摸清人员底数、开展技能培训、创新招聘模式、建立跟踪机制四项举措惠及万千群众,以精准施策为失业人员铺就从“有饭碗”到“过好日子”的就业坦途。西夏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还创新打造“西夏创 E・就业集市”,将生活场景与求职招聘服务相融合,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起全新的互动平台。通过集市化场景的搭建,让居民实现赶集、求职“两不误”。今年以来,西夏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已在兴泾镇、镇北堡镇等地举办各类线下招聘20场次,提供岗位2217个。
“我们将以‘惠民万家’的执着,让就业帮扶不仅‘帮一时’,更能‘扶长远’。未来,我们会持续织密就业保障网,让更多失业人员端稳‘好饭碗’、过上好日子。”西夏区人社局局长王春侠说。
本报记者 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