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浸染唐宋诗香的处暑 2025年08月12日  马晓炜

作家苇岸说:“节气体现了汉语瑰丽的精华,由田园风景和古典诗歌孕育而生。”处暑作为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既承袭了夏的热烈奔放,又开启了秋的静谧深沉,是大自然创作的瑰丽诗篇,亦是唐宋文人笔下最动人的诗意表达。

处暑时节,最显著的特点是凉意渐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宋代苏泂在《长江二首・其一》中生动地描绘了处暑时节的珍贵凉爽。经过小暑和大暑的酷热煎熬,人们对凉意的期盼很是迫切。而处暑带来的新凉,如同久旱逢甘霖,显得尤为珍贵。苏泂巧妙运用诗圣杜甫“家书抵万金”佳句,将凉爽的价值飙升至“万金”,足见其对处暑节气的极度喜爱。在这凉爽的秋风中,诗人看仙鹤婆娑起舞,听蟋蟀浅吟低唱,青草摇曳间映出禅意心境,岁月沉淀的淡然在秋凉中愈显通透。

处暑的凉意是循序渐进的。“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唐代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细腻地描写了处暑时暑云消散、凉风轻拂的景象。

然而,处暑的凉意也引发了诗人词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宋代张嵲的《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借处暑时节的景象,抒发了人生的无奈与怅惘。蝉声渐弱,秋景初显,人间暑气未消,山中却已需添衣。诗人漂泊半生,面对战乱未平的世事,再看草木凋零的秋景,“老大无成”的失落与“万事心违”的悲凉,在秋凉中更显深沉,道尽乱世文人的沧桑心境。

但处暑时节的秋色之美,又足以使人忘却感伤。“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就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庄稼成熟、草虫低吟的秋日壮美画卷。此时鹰始祭鸟,白露深藏,树叶在风中轻舞,天空高远辽阔。田野里,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等待收割;草丛中,秋虫奏响丰收乐章。诗人慢酌杯中美酒,轻调膝上琴弦,在天地丰收的韵律中,尽享秋日的宁静与悠然。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南宋陆游的《闲适》,给我们展现了初秋时节乡村生活的恬淡美好。新秋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作者最钟情这初秋时光:门前流水潺潺清澈见底,邻家老翁时常相约在野水边闲话家常。没有尘世喧嚣,唯有自然之趣,这般简单质朴的生活充满了田园温情,让诗人深深陶醉,也令读者感受到远离纷扰的惬意。

处暑时节,让我们静心捧读唐诗宋词,在“新凉直万金”的欣喜中感受秋爽,在“荷花半成子”的景致中品味时光,在“邻叟闲相期”的闲适中拥抱生活,清秋的盈盈诗香在不知不觉间已浸染身心。

马晓炜(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