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湖位于银川市永宁县望洪镇靖益村,湿地面积约150公顷。民间故事中的海子湖浪漫而传奇;现实中的海子湖,也是风光旖旎、美景宜人。走过悠远时光,海子湖这处湿地也经历着不断的变迁。
金马驹的传说
海子湖是一处有着丰富人文历史与传说的湖泊,其中,关于金马驹的传说,称得上是海子湖的一个名片或标志。
《永宁县志》(1995年版)中收录了一则民间故事——《海子湖的传说》。故事讲到:传说靖益堡西北边海子湖畔住着一个叫黄二牛的老汉,为人善良忠厚。为养家糊口,他在湖边开了二亩荒地,精心耕作。秋后,田地里满是沉甸甸的稻穗,为了不让野鸭糟踏稻子,黄二牛在湖边搭了个小窝棚,晚上就住在里面看守。
一天晚上,月亮刚挂上树梢,外面就传来“沙沙”响声,老汉从窝棚里探出头来看:发出声响的不是野鸭,而是一匹小马驹,滚瓜溜圆,毛如金缎。老汉哪能让它吃稻子,顺手拿起一根叉,悄悄溜到马驹背后,挥手打去,只听马驹嘶叫了一声,飞奔消失在海子湖的芦苇之中。老汉纳闷,谁家的马驹,为何不朝庄子里跑,却跳到了湖里?第二天,只见窝棚门口闪过一道耀眼的金光。啊!老汉惊呆了,是几根金马尾毛在叉上闪闪发光。老汉这才如梦初醒,原来昨晚上吃稻子的是一匹金马驹……
海子湖的记忆
海子湖的变化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1959年6月,永宁县渔场创建,包括人工开挖的20亩池塘和黑泉湖、海子湖两个天然湖泊,1972年更名为永宁县渔业站,1981年复称县渔场。至1985年,渔场养殖总面积623亩,生产春片鱼苗130万尾,芦苇湖1000余亩,年产芦柴70多万公斤。渔场自1973年以来,完成了河蚌育珠、河蟹引进、黄鳝引进、罗氏沼虾人工繁育、罗非鱼和白鲫引进等科研项目。
回忆起当年在永宁县渔场工作的时光,曾担任渔场技术员、场长的张宝奎印象深刻:“渔场拉车的灰色小毛驴很有灵性,只要一出大门,不用人吆喝就会拉着小架子车跑到县城粮站门口,等待拉运职工的口粮。海子湖也是渔场管辖的湖泊,位于唐徕渠以西。站在唐徕渠堤上西望,一片深蓝色的湖泊映入眼帘,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就是老一辈人口中神奇的海子湖。”
在张宝奎的印象中,当时的海子湖周边水生植物稀少,只有芦苇、菖蒲,分布在湖的西岸,湖底的田螺、河蚌甚为丰富。“湖西是绵延数公里的沙丘,据当地老人说,随着年年西北风的劲吹,有好多西边的沙包包都刮进了海子湖。海子湖距银川市区仅有十余公里,具有湖水、沙山、芦苇、飞鸟、游鱼相结合的景点特色,是宁夏沙湖的微缩景观。”张宝奎说,“上世纪70年代末,县渔场还从上海崇明岛首次引进蟹苗放入海子湖,第二年秋河蟹大都长到3.8两以上,来宁考察的上海水产学院的几位教授都惊叹不已,赞叹宁夏湖泊湿地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包容性。”
人与湖的相守
出生于1962年的黄金柱从小住在海子湖边,上世纪90年代,他承包了这处湖泊养鱼,一直至今。
小时候,黄金柱和村里的小伙伴就在湖边玩耍。“那时候,海子湖不是这样的,湖水是和周围农田的排水沟连通的。”黄金柱说,后来为了发展养鱼,人们又围着湖挖了一条渠,农田排水通过这条渠外流,湖里的鱼也不会顺着沟渠游到外边去了。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海子湖成为永宁县渔场的养殖地之一,黄金柱的父亲便是渔场的职工。上世纪90年代初,黄金柱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继续着一家人和湖、鱼的缘分。“那时,永宁县渔场解散,我承包了这片湖继续养鱼。”黄金柱说。
这些年,黄金柱目睹着海子湖和周边的巨大变化。“在我小时候,湖西边还是一大片荒漠,一直连到平吉堡。”顺着黄金柱手指的方向看去,那大片的荒漠地带如今已是绿树成荫。
本报记者 李振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