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滩野湖经生态改造成为富民基地,田间杂草靠特色种植变身增收作物,村社抱团发展建起产业集群……近年来,兴庆区用一个个因地制宜的实践,既守住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底盘”,又激活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引擎”。
荒滩变金滩
生态赋能唤醒沉睡资源
蓝天白云倒映在掌政镇碱富桥村赵府滩渔场的水面,岸边稻穗低垂,远处养殖工厂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三年前杂草丛生的一片荒滩,如今已经变成了赤心田乡村旅游度假区。
“你看这水多清、蟹多肥。”度假区总经理王立峰站在蟹塘边,指着水中游动的大闸蟹笑道。眼前的水域已被改造成规整的养殖区,研学基地、亲子乐园等设施散落其间,3.8公里的园区道路将各个功能区串联起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片土地的重生,始于一场资源盘活的改革。曾经,碱富桥村集体的鱼塘因养殖技术落后、成本高而大面积荒废,既闲置了土地,又成了影响环境卫生的“老大难”。
掌政镇创新思路,引入企业以“适配性”规划为核心抓手,通过一套资源激活“组合拳”唤醒沉睡资源,对原有鱼塘实施标准化改造,科学划分出蟹稻田、生态养殖区等功能板块,让土地在传统养殖之外衍生出多元价值。在此基础上,联动周边鸣翠湖、兵沟等景区,构建起集研学、露营、水上娱乐于一体的休闲产业链,创新推出的“体验+消费”模式也广受认可,游客既能购买现场加工的新鲜水产,还能享受冷链配送服务,让“塘里的收成”直抵餐桌。此外,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按下“加速键”,引入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后,光媒催化技术实现节水40%,沉淀池与生态净化池的配套建设使污染物排放减少50%。
如今,赤心田乡村旅游度假区年营收达3600万元,带动近百名周边群众就业,昔日的“环境痛点”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亮点”。这场从荒滩到“金滩”的蜕变,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资源盘活样本,更道出一个发展关键:找对路径,闲置土地就能长出“绿色财富”。
杂草成金草
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
在通贵乡通南村,田野间的菟丝子长势正旺。田埂上,村民闵金林俯身为他人讲解管护要点。这个曾被视作杂草的植物,如今成了全村的“致富宝”,而闵金林正是让杂草变“金草”的引路人。
“小时候以为的杂草,现在成了‘金草’。”闵金林捏起一串菟丝子说道,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寄生植物,靠攀附大豆汲取养分生长,却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十年前,当闵金林第一次提出要规模化种植时,回应他的却是一片质疑。“这东西缠得豆子长不起来,种了就是赔本。”“一直当杂草除,你这是瞎折腾。”村民们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在传统种植观念里,菟丝子会影响大豆的收成。面对质疑,闵金林没多辩解,只撂下一句实在话:“我先试种,成了大家再跟着来。”
这份底气其实源于他的积累。多年前,闵金林在一本农技杂志上看到对菟丝子药用价值的介绍,便前往内蒙古跟着当地农户学习种植技术。白天在田里观察菟丝子的生长规律,晚上在房里看书、记笔记,学成后,闵金林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家乡的土地也能种出这么值钱的东西。”
回到通南村后,闵金林先在自家田里做试验,每天天不亮就去观察菟丝子的长势,记录温度、湿度对藤蔓生长的影响。当收购商上门以高价收走第一批菟丝子时,闵金林算了笔账:扣除成本,一亩地净赚800元至1000元,比单纯种大豆好多了。“老闵家的菟丝子卖了好价钱。”消息传出后,曾持怀疑态度的村民都找上了门:“你真把杂草种成了摇钱树,带带我呗。”
闵金林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还联系药材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村民们不用愁销路。“今年雨水匀,亩产估计能到70公斤,按现在的市场价,一亩地上的菟丝子少说能卖1500元。”闵金林说道。
如今,通南村正计划引进更多适宜本村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形成种植产业链。通南村党支部副书记吴立君望着连片的种植基地,眼里满是期待:“要让草药田变成‘聚宝盆’,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抱团促升级
集群发展筑牢增收底盘
走进位于掌政镇春林村的昆仑育苗种苗农业产业种植基地,嫩绿的西红柿苗在智能温棚里整齐排列,不远处的二期、三期工地上,机器轰鸣声与建设者的身影交织。
这座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凝聚着掌政镇11个村、1个社区“抱团发展”的集体智慧。项目总投资4000余万元,通过整合村集体资金、盘活闲置老旧温棚资源,最终将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平台。
“项目聚焦高附加值农产品,打造涵盖种植温室、育苗温室、研学基地、观光采摘的新一代设施农业综合体。”掌政镇党委书记马博丹介绍,基地还将创新构建“党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协议收购,让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项目建成后,预计能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为12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增收约120万元,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更多村民。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版图上,另一处亮点同样引人瞩目。在位于月牙湖乡的宁夏花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万头肉牛生态养殖基地,22栋标准化牛舍已全部投用,7600余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在宽敞的牛舍里悠然进食。
作为兴庆区重点打造的农业项目,基地一期工程已投入3500万元,实现了肉牛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总投资1.7亿元的二期项目正加速推进,建设内容包括牛舍、青贮平台、精料库、干草棚、智能化中央厨房和高效新能源投料系统等。
项目的价值不止于规模的扩张,更在于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通过“公司+农户”的联动模式,肉牛生态养殖基地已让周边100多户农户尝到增收甜头,待全部建成达效后,预计将带动200户农户投身优质饲草种植行业,实现户均年增收突破3万元。
兴庆区将持续深化资源盘活、特色培育、集群发展路径,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绘就共同富裕幸福图景。
本报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