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贺兰县:产业引领+精准帮扶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年08月19日  梁小雨

近年来,贺兰县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以产业培育为根基、以民生改善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持续筑牢防返贫底线,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乡村面貌日新月异,走出一条具有贺兰特色的发展新路径,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龙头领航稳发展

产业增效促增收

2012年5月,8274名移民从固原市西吉县和原州区的15个乡镇、51个行政村迁出,在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落地生根。十余年间,他们在此拼搏奋斗,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村子更依托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与村民需求,持续引进制衣车间、食品企业、乳制品加工厂等“村头工厂”,为乡亲们搭建起稳定的就业平台。

宁夏荣耀制衣有限公司于2019年落户欣荣村,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生产基地布局在移民村,既能依托中欧班列将产品直供欧洲市场,大幅缩短货物运输周期,又有效带动了移民群体实现稳定增收。走进该公司制衣车间,缝纫机“哒哒哒”的作业声此起彼伏,一派忙碌景象。移民许爱芳正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她目光紧盯布料,操作机器均匀快速地缝纫出细密针线。许爱芳已在荣耀制衣工作6年,目前日均经手完成服装约1000件,用娴熟技艺诠释着基层劳动者的敬业风采。

“以前在宁东一家餐厅上班,离家很远,月工资也就3000元左右。现在上班就在家门口,每月还能准时拿到5000多元的工资。”说起如今的这份工作,许爱芳脸上笑意盈盈。由于工厂就在家门口,活儿轻松易上手,有经验的工人能快速上岗挣钱,没经验的新手也能得到手把手指导,这样的工作成了欣荣村不少妇女的就业首选。目前,荣耀制衣的36名车间工人绝大多数都来自欣荣村本地。

在贺兰县,“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深化实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百瑞源、塞尚、绿色世纪、荣耀制衣等民营企业积极与移民村结对帮扶,通过精准施策培育特色产业、延伸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产业发展、移民增收。如今,在这片充满活力的乡村沃土上,发展动能愈发坚实,以荣耀制衣为代表的企业持续带动移民稳定增收,让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在实践中不断铺展。

产业兴旺结硕果

富民强村谱新篇

和许爱芳一样,在家门口享受到就业红利的还有洪广镇广荣村村民胡建萍。每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新鲜采摘的枸杞芽菜便源源不断送往位于村里的宁夏绿色世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在这里,胡建萍和姐妹们将清洗、漂烫后的枸杞芽菜仔细打包,再送入冷库储存。谈及这份工作,她感慨道:从过去围着灶台转的家庭主妇变身为自食其力的产业工人,不仅是身份的蜕变,更让她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广荣村是2014年从西吉县整体生态搬迁而来的移民村,现有村民1200余户,劳动力4000余人。2019年底,宁夏绿色世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选择在广荣村布局枸杞芽菜种植产业。该公司总经理刘斌回忆:“当初村里土地盐碱化严重,种其他作物几乎没收益。而枸杞芽菜耐盐碱、易存活、生长周期长,且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广荣村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我们公司也因此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

如今,绿色世纪在广荣村打造的枸杞芽菜种植基地及加工车间已稳定带动80余人长期就业。仅采摘环节,基地每月用工量就达4000~4500人次。据测算,今年当地村民通过这项产业获得的劳务收入预计将突破700万元。

一株株耐盐碱的枸杞芽菜,在广荣村的土地上扎根,也为移民群众的生活撑起一片天。从家庭主妇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从土地闲置到劳务增收的效益提升,贺兰县通过在移民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不仅让移民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更引领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结出了丰硕果实。

精准帮扶破困局

聚力迎新向未来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严重困难户,始终是监测帮扶的核心对象。

十余年前,欣荣村村民康强因意外丧失劳动能力,独自抚养3个女儿的重担让生活陷入困境。村委会将他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量身定制的14项帮扶政策如及时雨般降临:低保兜底保障基本生活,残疾补贴缓解康复压力,监测户医保优惠减轻就医负担,村集体产业分红带来持续收益……政策的叠加效应,让这个一度举步维艰的家庭年收入稳定在4万元左右,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更让康强欣慰的是,3个女儿求学路上从未因贫失学。政府部门的助学政策、社会爱心人士的慷慨资助像一双双温暖的手,为孩子们撑起了求学的天空。“如今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还考上了公务员!”在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女儿发来的公务员录取喜讯时,康强就连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没有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康强一家的生活蝶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注脚。从陷入绝境到稳定脱贫,从孩子求学无虞到家庭充满希望,这背后,是帮扶政策的精准滴灌,是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同心协力,更是对“不让一户返贫、不让一人掉队”承诺的践行。康强一家的故事也印证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监测帮扶机制的持续完善,产业帮扶的不断深化,更多像康强这样的家庭正告别困顿,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续写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幸福篇章。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