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汉字为舟 穿梭千年节庆长河 ——读《藏在节日中的汉字》 2025年08月19日  黄小依(江苏)

节日和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认识自然和自我的生动实践,集中体现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聪明智慧、精神追求等特性。

本书将节日与汉字相结合,从文字学的专业角度讲述各种节日的由来,分析节日相关的汉字演变及深层内涵,进而展示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的庆祝方式及美好愿望,并衍生出与这些节日相关的古诗词等名家名篇,让读者对各类节日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翻开《藏在节日中的汉字》,如同不经意间打开了一盒祖传的“文化盲盒”。那些平日里贴在门上的“福”字、刻在月饼上的“圆”字、印在儿童节海报上的“童”字,仿佛突然抖落了岁月的灰尘,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原来,这些我们书写了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的汉字,每一个笔画里都蕴含着老祖宗过节时的“小心思”与“大智慧”。

这部著作以传统佳节与现代节日为经,以汉字学为纬,宛如一艘坚固的舟楫,引领读者缓缓驶入一条贯通古今的文化长河。在对文字的细致解构与仪式的溯源探寻中,逐渐揭示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层密码。

就以我们最熟悉的“年”字为例,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过年”,却从未深究为何叫“年”。作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几千年前,探寻甲骨文里的“年”字,那分明是一株株沉甸甸、垂着头的禾穗!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谷物成熟一次便是“一年”。

教师节的“教”字同样趣味横生:甲骨文里,它呈现出某人一手举着教鞭、一手展示“爻”(算筹)的画面,简直就是上古课堂的生动写照。当国庆节的烟花璀璨绽放时,再书写“庆”字,眼前会忽然浮现金文中“鹿皮”加“心”的组合,这不正是《诗经》里“以鹿皮为礼,以心相贺”的古老仪式吗?原来,我们对祖国的美好祝福,早在祖先的笔画中就已铭刻。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这本书写成高深莫测的学术论文,而是巧妙地将学术知识融入生活:在考证七夕“乞巧”的“巧”字原指建筑技艺时,顺便聊起古代姑娘们如何“挪用”这个词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在讲述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时,信手拈来《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句子,还幽默风趣地解释“介”字原本的祈福之意,仿佛千年前酿酒的先民正隔着书页与读者举杯同饮。读着读着,节日仿佛变得更加立体与鲜活。当元宵节的灯笼亮起时,“宵”字仿佛在提醒你:古人在这天用灯火驱散的不仅是黑暗,更是对未知的恐惧;当中秋时节捧起月饼模子时,人们忽然就明白了“圆”为何是“囗”包着“员”,原来我们渴望的团圆,是人与人在家园的护佑中相依环绕。

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文字学从专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在生活的土壤里重获新生。汉字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成为理解“何以中国”的关键密钥。这种溯源之举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承,更是一场关乎民族认同的精神建构。

此后每当过节时,人们再贴“福”、再写“庆”,指尖触碰的已不仅仅是墨迹,更是千年月光下的袅袅烟火,是宴席上悠扬吟唱的古老歌谣,是先人对平安喜乐的殷切祈愿……每一个节日的汉字,都是一粒蓄满文化能量的种子,在时代的土壤里,静静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春天。

黄小依(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