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 应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激发服务消费潜力
▶ 从需求端看,要促进就业增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育儿、养老补贴等制度性安排,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稳定消费预期。同时,要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 从供给端看,要通过财税优惠激励企业创新供给,扩大服务业开放,引进国际优质服务资源,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性措施,进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正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
服务消费展现出良好势头
在政策支持和供给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消费市场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充足的动力。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238亿元,增长4.8%,从消费类别看,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其中,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经济日报》报道指出,我国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消费者更愿意在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服务消费领域增加支出。文化、休闲、健康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存在巨大空间,成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当前我国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居民消费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服务消费增长潜力大、市场需求旺。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所副研究员洪勇分析,一方面,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逐步回升,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为服务消费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举措频繁出台,各地纷纷推出差异化的消费提振方案,为服务消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
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央广网评论指出,不同于商品消费的标准化,服务消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因此,服务消费供给市场的空间也更大。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属于传统的基础服务消费,需要加强普惠性、做好标准建设;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等属于改善型消费,需要挖掘潜力、提高品质;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则属于新型服务消费,政策支持和引导更为迫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表示,当前地方的消费券重点投向文旅、餐饮、观赛等服务消费领域,各地正着力探索如何优化设计以更有效促进服务消费。她强调,这符合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
《经济参考报》报道,上海下半年将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发放餐饮、旅游、电影、文化、体育消费券;8月11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通过美团、携程、去哪儿、飞猪4家平台,发放1000万元成都旅游住宿消费券,邀请国内外游客畅游天府之国,活动期间各平台也匹配额外补贴政策,推出叠加优惠活动;郑州市于8月5日启动第六届“醉美·夜郑州”消费券发放活动,发放总额共计2000万元电子消费券,涵盖零售、餐饮、成品油、景区、电影等多个场景。
构建多层次需求的服务消费市场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丽芬认为,应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激发服务消费潜力。从需求端看,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较高,要促进就业增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育儿、养老补贴等制度性安排,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稳定消费预期。同时,服务消费受时间供给约束比较明显,要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从供给端看,要通过财税优惠激励企业创新供给,扩大服务业开放,引进国际优质服务资源,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性措施,进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建议,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地要推进政策协同与跨部门合作,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促进商品与服务自由流通,完善市场信用体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经营主体应完善售后服务与投诉处理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确保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央广财经评论员邵蓝洁表示,服务消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政策引导和各方联动下,服务消费供给不断增加、消费场景创新层出不穷,有望多维度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服务消费成为当前和今后促进消费的重要引擎。
本报记者 周志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