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产业园区“瘦身强体” 2025年08月22日  鲍淑玲

秋阳下的产业园区,塔吊林立的工地与机器轰鸣的车间交响,勾勒出改革攻坚的生动剪影。那些从“难点”到“亮点”的转变,藏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在贺兰工业园区审批服务大厅,曾需多部门辗转的项目审批,如今“一窗受理”实时办结。这种变化,源于“园区的事园区办”的制度突破。当苏银产业园用1.01亿元基金撬动数倍社会资本,当银川高新区干部从“坐班审批”变为“上门服务”,我们读懂了“全员聘任制”的背后是让干事者有奔头的深层逻辑。

产业园区的车间里藏着转型的答案。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蓝宝石晶体折射出新材料产业的光芒;海归小镇孵化器的实验室里,创新成果正加速走向生产线。19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集聚,印证了“四新”产业布局的前瞻性。更令人欣喜的是,新能源发电量增长31.4%与能耗强度下降12.9%的“反向奔跑”,让“绿色制造”不再是口号。

从“标准地+先租后让”破解用地难,到“3公里充电圈”便利物流,种种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企业安心扎根。在银川,产业园区改革不是抽象的文件,而是每个审批窗口的效率提升、每个车间的技术突破、每个服务细节的温暖落地。当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产业园区改革这把“金钥匙”,必将为银川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本报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