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政策终于上线了。
舆论认为,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实施两项贴息政策。《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助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加快向好发展;《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推动降低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包括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与以往直接进行财政补贴相比,贴息政策的特点是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真正的消费领域,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行业响应快速积极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消费贷国补政策发布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迅速响应,表示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进贴息落地。业内普遍认为,政策红利将惠及消费者、企业和金融机构,但在执行环节,金融机构必须严格审核贷款用途,强化贷后管理,防止资金“跑冒滴漏”。
除商业银行外,相关消费金融机构也积极行动。作为政策参与方,重庆蚂蚁消费金融表示,将从消费场景、风险控制、客户服务、营销宣传等方面做实做细实施方案。招联消费金融指出,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办理流程,推动政策尽快实施。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也强调,正在抓紧制定有关操作指引和实施细则,在办理贷款贴息业务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消费贷国补风险几何?
对于此次贴息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分析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加强风险控制,要防止因贴息导致过度借贷或贷款资金被挪用,避免形成新的不良贷款;二是贴息资金的发放、结算和审核流程需严格规范,确保财政资金精准落地;三是银行应避免形成对财政补贴的依赖,继续探索差异化定价、产品创新和风险分担机制,在政策退出后保持可持续发展。
对银行而言,在实施消费贷贴息的过程中,需要对贷款用途的合理性、真实性进行严格调查分析,必要时可采取受托支付的方式,并且做好贷后管理,以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
“双贴息”带来乘数效应
澎湃新闻评论指出,“双贴息”政策撬动效应明显。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打破以往对整笔贷款贴息的惯例,精准支持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真正惠及有消费意愿的借款人;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则精准用于改善相关主体的经营状况。
“双贴息”政策在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意义深远。作为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扩大政府投资、发放补贴等方式,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其意义不仅在于短期内对冲经济波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更在于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引导资源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保障领域。
总之,“双贴息”政策通过银行信贷体系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可以形成广泛的乘数效应。
撬动作用十分明显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王波表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我国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服务消费潜力将加速释放。本次发布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统筹增强消费能力和扩大有效供给,对提振消费特别是扩大服务消费将产生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