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也上览山公园看个日落!”周末,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村民马兴花邀邻居一起逛览山公园。在距离城市不远的乡村,村民们的生活轨迹与城市居民越来越近。
这不经意的改变,是乡村振兴在农家院落写意的生动故事。在位于银川核心地带的金凤区,这样的变化几乎随处可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故事散落在阡陌纵横间,透过这些发生在乡村沃野的镜头,我们看到了金凤区为奔赴共同富裕做出的不懈努力。
新品出圈 优质果蔬远销海外
在金凤区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并不占优势。如何优化结构、补齐短板?金凤区在特色农业领域持续打造精品,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蹚出了新路径。
这两天,贴着“大美良田”商标的沙地头茬西梅源源不断地从良田镇销往全国各地。良田镇园林村妇联主席惠菊花上午忙着直播带货,下午帮着村民们打包发货。“我们的头茬大西梅熟了,成熟期只有10天,家人们快来尝鲜,酸甜可口,一个西梅重量最小的30克,最大50克,真正的沙地优质大西梅……”惠菊花在直播间里热情地向粉丝们宣传家乡的农特产品。在她的直播间里,贴着“大美良田”商标的枸杞原浆、杂粮面粉、胡麻油、八宝茶等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四面八方,优质果蔬曾远销东南亚。凭借良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条件,这些优质农产品快速抵达城市餐桌。
“这杂粮面粉满满的五谷香,就是我小时候吃过的杂粮味道,主播分享了石磨磨面的画面,纯手工磨制,吃着放心!”直播间里,粉丝们发来的评论,是对惠菊花和“大美良田”品牌最珍贵的认可。在生活品质日益提升的今天,吃得健康、吃得营养为精品农业开辟了新的市场路径。惠菊花这个农村妇女,在推广家乡农特产品的路上,善于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经过专业培训,现已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在“大美良田”背后,一幅现代农业质效提升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现代农业精品出道的C位光环,让农业占比原本不高的金凤区,找到了农业突围的新路。
除了“大美良田”,“良田甄牛”“沙地金仓薯”“百柿和顺”等“乡”字新品近年来在金凤区接连亮相,“宝翠西红柿”更是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今年上半年,金凤区瓜菜种植面积达3.4万亩。在有限的土地上耕耘无限可能,这些“乡”字新品在金凤区的农业版图上绘出了无数精彩。
乡村转身 诗和远方并不遥远
近年来,金凤区紧紧围绕“136”发展思路,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方面出重拳、下苦功,努力在城乡融合品质上缔造“金凤样板”。
2017年8月17日,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327户1338人全部搬迁至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自此,干涸的土地、贫瘠的山梁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绿林环绕、屋明瓦净的江南徽派风格民居里的新生活。
“这种房子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村子周围水流环绕,美得很……”润丰村从建村之初,就自带江南水乡的灵气,不仅被沟渠水系环绕,还有杨柳依依装点,村民马凤花特别喜欢漫步在村里的林荫小道下,更喜欢自家那质朴清新的徽派小院。
马凤花时常说,过去在半子沟村的日子跟这没法比。在她的记忆中,半子沟村的底色永远是一片望不到头的土黄,生大儿子那一年,马凤花才第一次吃上了牛肉罐头,“那罐头咋就那么好吃,还有扶贫的挂面,面白白的、光光细细的,娃们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面。”
如今,马凤花成了润丰村日间照料中心的大厨。赶上旅游旺季,她做的九碗十三花、生汆面、洋芋擦擦成为村里美食街上游客们赞不绝口的特色小吃,在半子沟村用过的斗、犁、磨等农耕具如今也被收在了村史馆,成为游客们的拍摄对象。
游客们一边品尝着特色小吃,一边听村民们讲移民前的那些故事,乡村旅游被加载上了别样的文化记忆。在不断挖掘乡风民俗、村邻旧事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有了新气象,很多村民将农家小院改造成了农家乐,还有的村民当起了旅游主播。
润丰村的美丽蜕变只是个缩影。近年来,由润丰宿集、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利思酒庄、森淼生态旅游区、良田镇大棚串联起的乡村旅游线路,为游客们送上了别具特色的快乐乡村游。“城市微度假·新鲜在丰登”“设施农业观光游”“金星味集”等乡村旅游品牌正刷新着美丽乡村的色彩,写意着新时代的小康新生活。
产业强基 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从老家泾源县搬迁到西夏区兴泾镇,又从西夏区兴泾镇搬到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61岁的村民禹振学住上了小别墅,站在二楼阳台上就能欣赏风吹麦浪的田园野趣。
“现在的农村跟我们年轻时候大不一样,搞IT的在村里养起了藏香猪,福建企业家来村里种白萝卜,返乡年轻人养鸵鸟赚大钱,还有火龙果、樱桃、草莓……各种精贵水果都在我们这里种出了名堂,不可思议……”禹振学跟乡亲们唠着家门口的丰年喜事,述说着这一年又一年的大变化。
诚如禹振学所言,现在的庄稼人不一般,大家伙致富增收的渠道多了,路子也宽了。
禹振学的儿子在金凤区的森淼生态旅游区养殖大闸蟹。这里的大闸蟹肉质鲜甜,上市时间比南方主产区能提前20到30天。负责经营大闸蟹养殖的银川市蟹上江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以柱告诉记者,今年大闸蟹养殖区规模已扩大至550亩,投放蟹苗约1万只,上半年已经销售出一吨多大闸蟹,预计中秋节前后产量能达到5吨以上。这项特色养殖产业年均用工可达2000人次,已经连续多年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致富的岗位。
在金凤区,禹振学的幸福生活不是单例,森淼生态旅游区的强村富民故事也不是个案。今年上半年,金凤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420元,同比增长5.8%。稳中有进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意味着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彰显着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自信底气,更写意着民富业兴的新气象。
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奋斗路上,金凤区规划布局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蓝图。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品质工程,打造鱼菜共生特色农业基地,开展新奇特鲜果培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些正成为支撑农民品质生活的夯实基石,一笔笔书写着美丽乡村新的佳话。
本报记者 陈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