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十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正式发布,银川有四地入列,除了毫不意外的漫葡小镇、怀远观光夜市,还有阅彩城、枫林湾小镇旅游休闲街区。不同于其他地市以景区、民俗村落为主,也不同于银川众多侧重文旅演艺、市井消费的集聚区,这四个地方既具备资源整合能力与文化承接功能,又拥有提供便民服务、提升消费品质的基础,让银川夜经济有了别样特色。说到特色,如何以此为突破,构建更具辨识度的银川文旅IP?或许可从矩阵、全域、便利、服务品质等关键词入手,进一步提升银川的经济活力和文旅产业的竞争力。
观点① 强化文旅标签 向着旅游城市进发
宁夏十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正式发布,标志着银川又向着旅游城市迈进了坚实一步。旅游城市离不开目的地节点,包括怀远观光夜市、漫葡小镇这样的网红打卡点位,已经为银川增色不少,加上传统的旅游景区和目的地,进一步充实了银川的“文旅家底”。还有西夏陵申遗成功后值得期待的新元素,我们有理由相信,银川更有基础和条件,成为文旅产业友好、旅游目的地属性强烈的旅游城市。
事实上,文旅产业作为带动消费、提升城市品质的龙头产业,依然离不开人、货、场这样的基础架构。旅游城市不仅服务人,更能造就人,尤其是依托于文旅产业的创业者,想象空间无比巨大,更能动员诸多社会资源,带来一系列的联动效果。此外,包括文创、餐饮、特色产品在内的消费品,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体验型旅游产品,这种依托于旅游城市的产业升级,可以更好地促进银川与外界的交往,在更多的注意力中提升自身城市治理能力,强化自身应对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韧性。文旅产业的更大作用,就是全方位搭建了不同类型的消费场景。特别是在提供服务型产品方面,旅游目的地城市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这种“场”的聚合效应,将全方位提高人才和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这方面,包括文旅集团在内的国资,以及未来的招商引资,都应该有针对性地予以考虑,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
观点② 强化旅游服务 顺势打造全域便利
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首要条件之一是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便利,满足游客在交通、餐饮、住宿、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但是这些供给不能仅靠景区支撑。
因此,银川推出了旅游专线连接各景区景点和夜市、街区、商综,让票根成为城市体验的“入场券”,带动多行业消费增长。从夜经济集聚区分布来看,阅彩城与枫林湾小镇正是得益于区位与交通优势,以及业态的完整性,天然具备了衔接旅游服务、填补便利缺口的功能,与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也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旅游的深层需求在于文化交流,而景区难以承载常态互动。当商综以“夜绽生活节”等形式推出多元主题活动,游客与市民都有了兴趣点和对话平台。
需求补位,带来的或许是又一重深度体验和全域体验。作为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组成部分,商综、特色街区完全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和业态完整性,衔接景区服务,将便利需求转化为消费场景。
银川也需要将商综、街区等重新定位,通过政策引导增补服务功能,特别是夜间休闲、游玩所需配套,包括医疗点、微型服务站等,并科学安排各业态的经营时段、地段,让15分钟便民生活圈也成为15分钟旅游圈。让游客感受到便利,不止于交通、餐饮,更在于深度融入城市生活的顺畅体验,并以此推动城市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
观点③ 优化夜游体验 提升服务消费品质
在夜间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商业综合体凭借其强大的品牌聚合能力与专业的运营管理体系,正逐步成为补上夜经济服务短板的关键力量。相较于传统的街区式夜市,商综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客群、构建多元业态矩阵,有效弥补了夜间消费场景单一、服务标准参差不齐等短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品质保障的一站式夜间消费体验。
当前消费形态正经历变革,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的边界日益模糊,消费者对夜间经济的期待已从单纯的“购物场所”升级为“沉浸式体验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银川夜间经济亟须以服务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构建更具持续性的发展体系。需建立适应夜间经济发展的服务标准体系,彻底改变夜间服务“降标运行”的现状;要提升内容供给质量,通过引入主题展会、娱乐活动、数字艺术等创新业态,打造“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内容生态,满足消费者对新鲜感的持续追求;应聚焦细节优化,在服务游客、扶持商家的环节做足功课,做好人性化配置,让消费者们在细微处感受城市温度。
品牌升级需把握差异化,既要通过培育本土特色IP形成记忆点,又要引入知名夜间消费产品提升格调。场景创新应注重科技赋能,利用AR导航、智能支付等数字技术重构消费流程,同时通过建筑投影、光影装置等艺术手段营造独特氛围。只有将标准化服务框架与个性化体验内容结合,才能在提升夜间消费品质的同时,借助游客口碑的传播形成城市品牌的溢价,最终实现夜间经济从流量集聚到价值转化的可持续增长。
皇甫世俊 刘薇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