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芳(宁夏银川)
一次假期,去山里某个矿区玩。上一次去是三十年前了,炎热的八月,去参加同学的婚礼,进入深山矿区,立刻凉爽起来了。矿区很像家乡的县城,什么都有,甚至比家乡更“洋气”,因为来来往往的人都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家属区有成排的带小院儿的平房,也有成片的住宅楼房,人来人往,热闹不亚于山下的闹市区。如今,人们早已撤到山下,只留下那些建筑物,承载着人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痕迹。
车在街道上慢慢行驶,路边是封窗闭户的商店、副食店、理发店,门窗油漆斑驳,层层卷起,随时要脱落。一间小院门口斜倚着一辆老式自行车,锈迹斑斑,任由它荒废在这里被风雨侵蚀。一栋四层楼房,窗玻璃已经破碎得七七八八,我们趴在窗台上看向里面,只有一些旧报纸,几套被丢弃的桌椅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没有人,没有生气。想起老城区一些老房子,一旦里面的人离去,房子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破败下去。也许窗户还是完好的,也许外墙面还是完整的,但就是会有一种破败感蔓延开来,那些细藤植物慢慢侵入到墙面的缝隙里。它们,渐渐成为一些废墟。
在一个五月的晴天,我们穿行茫茫戈壁到达阿尔金山下的博罗转井小镇,那里曾经是繁华的石油小镇。如今这个小镇仍然完整地遗留着行政大楼、医院、学校、幼儿园、商店、住宅区……四五十年前,这些街道,穿梭着小镇的居民,他们在那栋气派的大楼里办公,下班后穿过街道,沿着小山坡到自己的家,吃完饭,成群结队去看电影。可是这里偏居一隅,又被阿尔金山包围,大概注定了它成为废墟的命运。后来,小镇又热闹了,成为影视基地,这些废墟成为打卡景点。朋友带我们钻进废弃的学校,拍摄那些课桌椅、黑板、走廊、四年级(3)班的挂牌……在镜头里,这些丢弃在废墟中的物品,在光影里呈现出让人心悸的美。
如果是2200多年前留下的废墟,那它就叫作遗址了。去石油小镇之前,我们在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戈壁滩上的汉代“昌安仓”遗址停留了一上午。那些巨大的粮仓,历经千年侵蚀,仅剩下四面夯土板筑的墙体。戈壁滩的风沙吹了千年,千年后吹到了伫立在废墟前的人们。我们用充满惊诧的目光仰视着这巨大的废墟,用贫乏的想象去构建这座废墟千年前原本的样貌:驻守在这里的兵士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一片孤城万仞山”,五月夏至,这里的夜晚一定还是冰凉如水,若有羌笛一声,吹落的可不就是站在10米之上的围墙上,士兵那一滴思乡泪吗?
小红书上一个博主,专门拍摄各类废墟,拍十几二十几年前的酒店、公司、影剧院、学校。博主的镜头里,有干涸的泳池、仍然铺着被褥的整齐的客房、被爬山虎吞噬的墙壁、少年宫三米高的玻璃窗……阳光肆意地直射在地面,仿佛在说:醒醒,上课时间到了。
如果有可能,去看一些废墟吧。踩在无声无息的地面,看裂痕从地底深处蜿蜒上来,是岁月的皱纹;看那些被丢弃的曾经属于某个人的私人物品,它脱离了主体,活在了尘世的光影里。人的心里,一定也会有废墟,别怕,废墟里也会照进日光洒满月光,也会有风有雨进来,它自己会在你的心里慢慢变成珍贵的遗址,珍藏你珍宝般的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