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宏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自觉,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载体,是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在于教育人学会“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是每个人的终生功课。而美术馆引领着美的价值传播,是公众精神文化家园,是重要的美育场域,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肩负时代担当,当前宁夏正在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全区各美术馆将美育力量融入文化建设全局,使之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推进“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时代风尚。
一、以美铸魂:赋能“先行区”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宁夏全域黄河流过,古长城横贯南北,长征史诗也在此留下永恒印记,当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宁夏交汇,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版图的重要锚点,更成为以艺术创新赋能文化传承、深化国家文化认同的战略契机,宁夏各美术馆从文化资源的展示与传承,艺术创作的推动与创新,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几方面特别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如“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塔高水长——长征精神美术作品展”,“时空构型——历史文化要素的当代再现”等一系列展览,从自然、生态、人文、民俗等多个维度进行立体化的艺术表达,其终极目标在于通过艺术表现,通过深度在场、微观叙事和沉浸体验,以艺术之美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切体会并内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
二、以美化人:多元形式激活城市空间的艺术脉搏
美术馆的教育是具有开放、愉悦性和多样性,要坚持建构以观众为中心的艺术创造和美育普及场域,要打破传统静态空间的限制,以流动化、全民化、数字化的方式播撒文明种子。宁夏各美术馆主动走出场馆,与其他场域建立协同机制,根据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不同对象审美需求和不同时机社会热点,灵活调整美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将美的启发与公共文化和市民生活相融,不断向城市空间和网络空间延伸,从社区到工厂,从市场到广场,从线下到线上,形成具有艺术脉动的城市美育网络。在实践方式上,美术馆教育高度契合终身教育理念,以对话、参与等多样化方式灵活开展美育活动,在公共美育过程中吸取多元艺术教育理念,增强跨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如艺术+科技、艺术+剧场、艺术+游戏等,创新地让静态的艺术与动态的艺术表达相结合,设计更具互动性和共同参与性的美育活动,使之形成文化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行动参与的完整过程,形成具有审美培育和精神家园构筑特色的文化力量。
三、以美为媒:给乡村带来新的文化气息和活力
乡村美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完美适配,是推动乡村文化主体成长与觉醒,促进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助力乡村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乡村美育要注重与乡土文化的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换,要注重美育与乡村文旅、教育、生态相融合并进行系统性规划,充分认识新时代乡村美育的时代价值。宁夏多个美术馆开展乡村美育公益行动,集结了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艺术创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视觉设计等文艺工作者)进驻乡村,鼓励引导艺术人才参与乡村学校美育教研互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和特色乡村文化传播,在物产包装设计,网络直播空间搭建,公共文化阵地改造设计,村民短视频拍摄制作,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给予赋能,在市集、田野、村巷开展美育讲堂和展览,因地制宜促进乡村发展和引导村民发现并感受乡村独特的美,给乡村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和活力。
四、以美育人:美术馆是面向下一代的建筑
美术馆是绝佳的青少年美育场域,要常态化搭建青少年艺术表达的平台,要以青少年的视角构建美育空间,要以平等的语权与青少儿对话,注重青少年的体验与态度,通过参与式、互动式、建构式等方式方法来丰富、提升其对美的认知。宁夏部分美术馆与中、小学校建立美育互联互助机制,共同进行特色美育课程研发和美育研讨,共同举办少儿美展,推动宁夏青少年美育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构建”的协同育人体系。宁夏各美术馆依托馆内资源和场域空间为中、小学生开展艺术研学,值得注意的是,美术馆研学要构建艺术研学课程体系,从兴趣启蒙到学术探究,分层精准适配不同学段,满足中小学生拓展视野、增加美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等多重需求,从“眼睛看”到“动手做”到“动脑思”,要将技艺置于其生发的文化土壤、历史语境和社会功能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为适龄段的学生带来一次愉悦且有收获的研学旅程。
美在浸润,育在融合。当下宁夏各美术馆深入开展美育浸润工作,加强与各学科各领域的对话合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发挥美育社会职能,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化社会美育体系,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的艺术张力,让美育真正融入生活,让艺术点亮更多美好心灵,点亮社会的每个角落。
(作者系银川当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