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梦琪)9月4日记者获悉,全国科普月期间,银川市科协与灵武市科协携手,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化作“自然课堂”,创新开展“点亮青少年科学梦想”系列活动。1400余名师生听“治沙英雄”王有德讲述奋斗故事,观看相关视频,并亲手栽下苗木,在沉浸式研学中触摸科学温度,传承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科学家精神。
“自然课堂”上,王有德身穿工作服,站在沙漠与林地的交界处,向围在旁边的师生介绍:“这些年我们一锹一苗地种,种下了几十万亩防风固沙林,把沙漠从黄河岸边推后了30多公里。”不远处,几名学生正跟着工作人员学习扎麦草方格,“只有亲手干,才知道治沙有多么不容易。”一名学生的话语里满是敬佩。
为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科学,活动依托基地资源优势,打造“精神引领+情感共鸣+实践体验”闭环,破解传统科普“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的难题,以王有德等本土劳模的治沙事迹为蓝本,开发了系列宣讲精品课程,生动还原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纪录片里,荒漠变绿洲的艰辛历程通过镜头娓娓道来,沉浸式影像让青少年读懂治沙人的坚守。结合银川地域特色开设的“寻访治沙楷模,播撒科学种子”“农耕文明体验行”等课程,更让学生在翻土、育苗的劳动实践中近距离感受模范力量,让科学家精神变得可感、可学、可践行。
银川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构建起“弘扬科学家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线育人机制,恰逢民族团结进步月,各族青少年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在互动中增进认知、凝聚情感。
为提升科普服务质量,银川市科协还争取项目资金升级改造基地,更新科学家事迹展陈,让老照片与新成果对话;增设节气科普图墙,让治沙智慧与传统文化碰撞。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深挖治沙精神时代价值,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现科普内容“精准滴灌、按需配送”。此外,灵武市还整合“追光”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科普大篷车等资源,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从基地“单点发力”转向区域“协同辐射”,让科普资源惠及更多青少年。
据悉,银川市科协将继续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放优质资源,支持建设更多互动体验式科普场馆与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场景化、接地气的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点燃科学兴趣,在动手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在榜样故事中坚定报国志向,让科学梦想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