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23岁的张心燕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踏入银川市第二十中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初出茅庐的她承担着两个初一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内心既激动又忐忑。她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不辜负每一份信任!”
然而,张心燕很快迎来了挑战。她注意到班上有一名男孩性格倔强,对数学极为抵触,上课不认真,作业也常敷衍了事,这让她感到十分困扰。但张心燕没有轻易放弃,她细心观察,逐渐发现这孩子内心柔软,尤其渴望被肯定。于是,她果断调整策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只要男孩答对,就当堂给予表扬。张心燕从不吝啬鼓励,不仅在课堂上,还在家长群、家长会等各类场合公开表扬男孩的每一点进步。渐渐地,男孩对数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主动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最令人触动的是,在一次考试后,男孩主动找到张老师,小心翼翼地问:“老师,如果我这次及格了,能不能给我发一张进步奖状?还有,您能不能在我妈妈面前夸夸我?”张心燕欣然答应,并在之后一一兑现承诺。她深知,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更源于日常点滴积累的信任。
有一天早上,她听说这名男孩没吃早饭,便趁外出时特意为他带了一份早点。男孩惊喜不已,甚至兴奋地告诉同学:“这是老师给我买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悄然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冰层。男孩不再抗拒数学,成绩趋于稳定,整个人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在张心燕看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尺度。她用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很少直呼学生的全名,而是以“冉冉”“熙熙”这样亲切的称呼相伴,让孩子们愿意向她倾诉心事;同时她也重视原则和规矩,在关爱中不失威严,确保课堂有序、班级管理有效。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常面临情绪波动、亲子冲突、同伴矛盾和学业压力等问题。面对这些,张心燕始终坚持以心换心,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背后的诉求。“先让他们感觉老师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然后我们再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她微笑着说,“从初一到初三,孩子们现在都叫我‘张姐’‘张妈’,这是我最自豪的事。”
每一天,张心燕都在用真诚与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于细微处践行着“好老师”的诺言。
本报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