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记者手记 于细节处见温度 于转型中显价值 2025年09月10日  肖梦琪

走进新百老大楼,艾草的温润香气与老人爽朗的笑声交织萦绕,这座传统老商场如今已蜕变为充满暖意的“银发港湾”。这里没有冰冷的货架隔阂与行色匆匆的脚步,取而代之的是袖口加宽、适配老人身形的针织衫,是免费开放、缓解关节不适的熏蒸服务,是字体放大、方便老人阅读的指示牌……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商场对银发群体需求最细腻的回应。

此次采访让笔者深切体会到,银发经济不是简单的“售卖老年商品”,其核心在于真正“看见”老人的多元需求。它不仅要提供贴合生理特点的产品,更要搭建适配生活场景的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被重视”而非“被忽视”。

当商业空间放下“年轻化”的单一执念,尊重银发群体的存在价值,当商业逻辑跳出“流量优先”的思维,融入对人的深层关怀,就能让社会不仅有“养老”的基础保障,更有“享老”的品质温度。这种以需求为导向、以人文为内核的银发经济模式,将为构建更具包容性、更有幸福感的社会图景,注入持久而温暖的动力。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