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机器当家数据指路 贺兰县打造 24小时不停工的智能工厂 2025年09月11日  梁小雨

近日,记者走进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休闲食品智能工厂,车间里,设备运转的声响此起彼伏,谷物炒制的清香萦绕鼻尖。作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流水生产线如精密钟表的齿轮般高效联动,传送带上,包装精美的各色休闲食品循着系统预设的轨迹有条不紊地流转。

数据贯穿生产全链

智能工厂的核心在于让数据贯穿生产全链,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双重优化。在厚生记车间里几个关键生产节点上,身着洁净工装的工人偶尔驻足巡查,目光更多聚焦于实时跳动的设备屏幕——那里,温度、转速、良品率等数据正实时更新,如同无形的指挥官,动态校准着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节奏。

“我们即将迎来生产高峰期,这里24小时不停工!”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勇介绍,相较于过去单机分散作业时“人等机器、机器等人”的窘境,如今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实现全流程深度联动,生产效率提升超40%,休闲食品年产能达4万吨,单位能耗却下降20%。“这一升一降,正是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带来的实打实效益。”

技术设备底层革新

早在2018年,厚生记便投入超2亿元打造智能工厂,目标直指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底层革新。“过去实行半自动化生产、单机独立运转,产品质量多依赖人工经验,波动难以避免。另外,全流程也缺乏数据串联,生产效率提不上去,始终是开拓全国市场的瓶颈,所以我们决定进行智能化转型。”谭勇回忆。

历时两年,这座以数据为神经中枢的智能工厂终告建成。从原料投入到成品封装,其中涉及的浸泡时长、清洗水温、炸制火候、调味配比、包装精度等十余项参数,均由系统实时采集、分析、调控,人工干预大幅减少。

“智能工厂绝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让数据成为生产的‘指路明灯’。”谭勇解释,休闲食品生产环节多、工艺要求高,每个步骤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口感与品质,唯有通过数据精准控制,才能确保标准化产出。

激活企业创新潜能

生产设备与技术的智能化革新还激活了企业的创新潜能。

以厚生记生产的蚕豆为例,其腰部一圈环形豆皮被工人称为“腰带”。过去,切割这圈“腰带”全靠人工,每天需数百名工人,不仅人工成本高昂,重复劳作还易造成工人受伤。针对这一痛点,厚生记引入射频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出了全自动割皮机:传感器精准识别蚕豆形态,算法实时计算切割角度,机械按最优路径完成操作,彻底替代人工作业。如今,这一环节生产效率较过去提升4倍,每年可节约成本700万元,设备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智能化转型为厚生记注入了强劲动能,生产的乡村豆、杞动力等20大类100多个特色产品已打入全国20余个省区市场。同时,厚生记还深耕产业链上游,在六盘山区、贺兰山东麓及中宁县布局数万亩原料种植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广大农户增收,实现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共振。

重塑区域产业生态

从人工主导到数据掌舵,从单机作业到全流程智能联动,厚生记的智能工厂,正是贺兰县乃至银川市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当前,贺兰县正以《银川市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为抓手,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聚焦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行业,通过数据赋能优化能源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再造生产流程,已打造了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宁夏大北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宁夏西夏嘉酿啤酒有限公司3家自治区先进级智能工厂。

“力争年底前培育先进级智能工厂达到5家以上,规上企业基础级智能工厂占比30%以上。”贺兰县工业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更多企业踏上智能化转型之路,数字技术也将重塑区域产业生态,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能动力”。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