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贺兰县常信乡“光明渔村”的稻田埂上热闹起来,穿着防水裤的养殖户奋力拉起捕捞网,泛着青色的罗氏沼虾在网中翻腾跳跃,溅起串串晶莹水花——这意味着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引进试养两年的罗氏沼虾正式开捕上市,今年第一批“淡水虾王”带着稻田的清香,正蹦跳着闯入市场。
“快看这虾,个头真不小!”捕捞过程中,围观者忍不住发出赞叹。只见网中虾体粗壮,青色的外壳泛着莹润光泽,长长的虾钳肆意伸展,尽显“淡水虾王”的气派。罗氏沼虾又称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是沼虾属中体型最大的淡水虾类之一,以个体肥大、肉质鲜美、生长迅速、营养丰富著称,经济价值颇高,是红焖大虾、红烧大虾、琵琶大虾等佳肴的理想食材。
今年上市的罗氏沼虾,市场价格在每公斤80元至120元之间,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开捕当天,企业同步开启电商直播,网友纷纷抢“鲜”下单。据悉,在罗氏沼虾捕捞上市期间,除线上购买外,游客还能走进养殖基地,或拎起小网感受捞虾的乐趣,或在钓虾区凝神静待收获的喜悦。大家不仅能亲手捕捞新鲜虾货,还能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近距离领略稻田综合种养的新型渔业技术——环沟里的虾蟹自在游动,田里的水稻长势正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图景生动呈现。
“这是我们从江苏引进的品种。以前在稻田里养殖稻田蟹,近几年随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不断革新,养殖品种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一直在探索更多符合生态养殖法的高附加值品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水产品。”看着网兜里的虾,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营销经理刘伟忍不住赞叹,“今年长势比去年好太多了!”他拎起一只虾展示,虾头里橙红的膏黄令人垂涎。据介绍,去年企业首次试养时因经验技术不足,虾的个头偏小,于是今年改进养殖技术,降低了罗氏沼虾养殖密度,并投喂冰鲜鱼、玉米和黄豆等天然饲料,虾的生长状态显著改善。今年,该企业采用稻田养殖与“池塘+温棚”养殖两种模式,预计罗氏沼虾产量达7500公斤。
这片热闹的土地上,藏着贺兰县渔业的巧思。环沟里的养殖尾水流进稻田,既给水稻施了天然肥料,过滤后的清水又回沟滋养鱼虾,一水两用的循环里,盐碱地特有的矿物质悄悄渗入虾身,成就了紧实甜嫩的肉质。刘伟笑着介绍道:“肉质紧实弹牙,因为在盐碱地生长,还带着自然的甜美。”捕捞上岸的罗氏沼虾被快速运往分拣区域,工人将分好类的罗氏沼虾装进充氧袋,扎口前还不忘往袋里舀两勺养殖水。“早上下单即刻配送,到了消费者手里还活蹦乱跳着呢!”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贺兰县作为宁夏水产品主产区,其产业优势日益凸显,全县养殖水面稳定在5.8万亩,水产品年产量6.5万吨。其中虾蟹鮰鲈等名优增收品种产量占5.5%、产值占22.1%。近年来,贺兰县以“向盐碱地要效益”为破题要义,通过一系列精准举措推动渔业发展:联合科研机构攻坚盐碱地改良技术,采用“稻渔共生”“渔菜共生”“淡化养殖”等模式,让昔日的盐碱荒滩变身高产养殖区,持续提高渔业单位面积产值;聚焦名优品种培育,建设标准化育苗基地,引进虾蟹鮰鲈等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带动养殖户增收;借助电商平台和线下展会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如今,贺兰县不仅让盐碱地焕发新生机,更让渔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