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一抹驿站红湖城添亮色 ——银川市以暖“新”服务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 2025年10月22日  范晓儒 陈星彤

一杯热水暖手、一盒热饭暖心,点滴关怀里藏着城市的拳拳关爱;政策查询解困、技能培训赋能,细致服务中为梦想插上翅膀……城市治理的精度,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温度。近年来,银川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大力实施新兴领域“双融双强”行动为契机,将目光投向新就业群体,精心打造“塞上红色驿站”582个。这些驿站不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我市深化党建引领、延伸服务臂膀、凝聚治理力量的“温馨港湾”。得益于这份浸润在细节里的温暖,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日复一日中落地生根,奔跑在银川大街小巷的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处处都有“加油站”

近日,刚送完餐的外卖骑手宋维超将电动车停住,快步走进贺兰县富兴街街道天鹅湖社区的“暖蜂驿站”。“最近常刮风,天太冷大家都不愿意出门,我上午一直在送餐,这会手机快没电了,赶紧过来给充个电。”宋维超一边说着,一边脱下工作服,熟练地从桌上拿起一次性水杯接热水,“这里环境很好,能安稳休息,舒服多了。”

“暖蜂驿站”设置了“共享书房”“暖心加油站”等共享空间,配备了电冰箱、微波炉、应急药品、爱心雨伞等物品,还有“坏心情收纳箱”、能量补给站、能量贴等,让大家释放压力、恢复元气。驿站还实行24小时开放制度,可随时扫码进站休息。

兴庆区新华街街道双城门社区“塞上红色驿站”辐射了新华商圈餐饮场所600余家,为周边500余名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爱心义诊、心理咨询、低价修理电动车等20余项服务。“以前送完货只能在电动车上歇息,如今到这里不仅能喝水热饭,还能给手机充电,就像有个‘路上的家’。”快递员张师傅说。

“新就业群体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常面临歇脚难、充电难的现实困境。”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其“休息难、充电难”等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银川累计培育商圈、社区、楼宇、医院、学校等市级示范场景10个、友好场景240个,打造“塞上红色驿站”582个,升级司机之家、“红新蓄能站”等特色站点超1000个。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毛细血管”,不仅为奔波的奋斗者提供了休憩的港湾,更以有温度的治理,让银川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前行者。

一站式服务很贴心

红色驿站的建设,不仅为新就业群体带来了好处与便利,更成为他们解决诉求、提升自我的一站式服务点。

“没想到第一次暑期兼职就踩了坑!谢谢你们帮我维权。”今年8月,小周等12名大学生通过网络应聘骑手,被中介诱签高价租车协议,月租高达1500元,远超市场价。无奈之下,他选择向新成立的金凤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服务中心求助。接到诉求后,该中心立即联合金凤区人民检察院和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及公益律师组成维权小组,收集小周等人的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经过4天的沟通协调与法律震慑,最终帮助12名学生成功维权,追回资金3000余元。

随着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银川市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为增强红色驿站知晓率,去年2月,市委组织部与高德地图合作,发布“塞上红色驿站”线上地图,悉心打造市域“一公里暖‘新’阵地服务圈”,引导新就业群体灵活运用手机端搜索,提高阵地使用率,方便新就业群体就近选择,强化服务实效。“以前最难的就是刮风下雨天,找不到落脚地。现在方便多了,打开手机一搜就能找到红色驿站,这对我们来说太贴心了。”快递员陈凯说。

从25万元经济损失的追回,到10万份优惠餐券的发放;从累计2.2万份免费体检的健康守护,到1.4万份意外保险的坚实兜底;从150余项子女托管、车辆检修的贴心服务,到4.61万元互助金的雪中送炭……一个个务实举措和一串串鲜活数字,编织起一张立体化、全方位的保障网络。这张网,既是抵御风险的“安全网”,又是守护健康的“关爱网”,更是融入生活的“服务网”,它将银川的关怀精准滴灌到每一位奋斗者的心坎上,让他们在风雨兼程的路上,步履更坚,内心更暖。

破解难题增强归属感

9月初,金凤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志文在微信群里发言:“服务中心可以看阅兵直播,大家闲暇时都过来吧。”当天,先后有五六十人走进服务中心,现场十分热闹。送餐之余,大家聚集在阵地,为祖国的强盛感到自豪。这一幕,温暖又振奋人心。

“太好了,真没想到驿站能帮我解决这么大的困难。”从一名为生计奔波的母亲,到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的行业先锋,外卖骑手丁国梅的人生轨迹,因红色驿站而发生了深刻改变。“吃苦受累我不怕,就担心孩子没法照顾好。”回想当初,投身外卖行业后,带着孩子送餐是丁国梅的工作常态,而“有人能帮忙照看孩子”成了她最大的心愿。转机,出现在一张小小的“心愿卡”上。当丁国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心愿贴在红色驿站的爱心墙上时,兴庆区银古路街道丽水社区党组织迅速响应,依托红色驿站开办了托管班,在放学后与周末,孩子终于有了温暖的归宿。卸下后顾之忧,丁国梅轻装上阵,每天工作10小时,创下了全年零差评、零超时、零虚假订单的优异纪录。在她看来,荣誉彰显了银川对新就业群体的重视与认可。

外卖配送单价从每单2元上调至2.5元!今年5月,一份特殊的集体合同在永宁县美团外卖配送店诞生。看似微小的0.5元,能大大提升送餐积极性。“积少成多,我一个月能多赚一两百元!”外卖骑手王鹏飞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同行的心声。这仅是我市关爱新就业群体的一个缩影。从“一纸合同”的微观突破,到“一座城市”的宏观布局,银川的治理智慧正在全面铺展。今年3月,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制定《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导则(试行)》,通过打造友好社区、友好楼宇等场景,破解“进门难”等痛点难题,成功为外卖骑手畅通了225个小区和39个商圈服务的“最后一米”。

逐渐成为“家园主人”

“喂,网格员吗?我送餐发现这个单元楼门口一直在漏水,好像是暖气管爆了,你们快协调人看看。”双城门社区外卖骑手尚志伟是社区“小巷骑兵”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在送餐时发现异样,立即拨通网格员电话并将情况上报,社区及时通知供暖公司抢修,避免了居民财产损失。依托“小巷骑兵”,社区已解决小区环境、飞线充电等问题95个。外卖骑手王正宁每天都会查看特定窗帘是否拉开,确保独居老人的生活正常,“窗帘之约”队伍也从最初的一两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6人。

“我们红色港湾西夏驿站有一支‘极先锋骑士’志愿者服务队,依托‘两新’群体走街串巷优势,让他们融入社区精细化治理中。今年以来,已为社区建言献策19条,大家逐渐成为社区社情民意‘观察员’和风险隐患‘排查员’。”西夏区西花园路街道青山巷社区党委副书记赵婷婷说。

灵武市城区街道育才街社区红色驿站开展“顺口宣”活动,引导骑手在走街串巷、送餐送件的同时,将反电信诈骗、普法教育、健康生活、安全提醒等宣传资料送给居民。“爱是相互的,我们享受到红色驿站的福利,也愿做‘流动哨兵’,在送餐过程中将垃圾乱堆、飞线充电等问题‘随手拍’,发给网格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治理。”外卖骑手马谦说。

银川市不仅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的“家”,更引导他们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角”。通过700余个流动党员报到点,向他们敞开了参与治理的大门。如今,1200余名新业态从业者循着报到点走进社区,他们立足岗位,将“随手拍”的隐患、“随手报”的民情,汇入城市治理的“数据流”;他们融入生活,用“随手帮”的善举,传递着邻里守望的温情。这一转变,让昔日的“城市过客”成为今日的“家园主人”,在“新”服务与“新”治理的深度融合中,开启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崭新篇章。

一抹“驿站红”,是大美银川写给新就业群体最温情的注脚。银川与新就业群体之间,正演绎着一场从“服务”到“共治”的深刻变革。红色驿站以星火之光点亮万千奋斗者的心灯;新就业群体用奔忙脚步回应着城市的脉动。这不仅是情感的交融,更是治理的升华。当每一份微小的善意被汇聚、每一股流动的力量被激活,银川便与新就业群体共同奏响了新时代城市善治的华彩乐章。“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的画卷,在共建共治共享中,铺展出更加温暖、更加璀璨的明天。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我们将聚焦新就业群体特点需求,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动资源下沉、健全服务体系,让新就业群体更好融入基层治理,倾听诉求、解决难题,统筹做好思想引导和关爱服务工作,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以制度化关怀  托举奋斗者的梦想

正午的银川街头,外卖骑手李师傅停下车,熟门熟路走进街角的红色驿站。“喝口热水、歇十分钟,比在车座上蜷着舒服多了。”他手中的水杯冒着热气,与驿站里“累了歇脚、渴了饮水”的标语相映。

当一座城市以制度化的关怀托举起奋斗者的梦想,奋斗者便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城市的肌理。在银川,582个“塞上红色驿站”,像点点星火遍布银川街巷。它们是基层党组织的“前沿哨所”,以小处着眼的细致服务,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馨港湾;更以服务为纽带,将个体与城市紧密相连,为基层党建、文明创建、基层善治开辟了崭新路径,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格局。

要把红色驿站建设好,就要始终在提供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展望未来,一个个运作规范、服务精准的红色驿站,必将成为新就业群体“想来、爱来、愿来、还来”的“路上之家”。当更多“新力量”被感召、被凝聚,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的宏大格局,大美银川的温度与活力,定会在这样的“双向奔赴”里愈发浓烈。

本报记者 范晓儒 陈星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