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奶产业为银川新食品产业发展代言
版次:1 来源:银川日报 2023年02月19日
2022年,银川市奶牛存栏27.96万头,同比增长19.9%,生鲜乳产量118.53万吨,同比增长35.7%,单产水平和乳品品质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高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蒙牛、伊利、亿美乳业等牛奶加工企业的示范引领。银川叩门招商,中粮饲料、天津艺虹环保包装、宁夏富杨乳制品加工等一批配套项目签约落地,龙头引领、梯队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银川奶产业实力更强、质量更优、信心更足。
资源禀赋引来龙头企业入驻
银川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足、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具有发展高端绿色健康食品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特别是处在北纬38度的“黄金奶源带”,是生产高端牛奶的天然牧场。这些优越的资源禀赋,吸引了众多乳企落子银川,而“亲商”的营商环境也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
早在2020年,中粮集团控股子公司已牵手银川,在灵武市布局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集群项目,其中位于银川高新区临港产业园的蒙牛乳业(宁夏)有限公司乳制品生产建设项目,投资23.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体液态奶加工厂。
蒙牛乳业(宁夏)有限公司厂区占地587亩,设计24条超高速生产线,日产能为4500吨,主要生产特仑苏高端产品,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一家集国际化标准管理体系、智能化生产制造体系、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体系为一体的高端乳制品工厂。这座工厂是蒙牛乳业全国41家工厂中技术最为领先的“数智化工厂”,综合运用了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集高端液态奶加工、配套包装、智慧物流为一体,从原奶进厂到成品奶出厂,都由一个个巨型储料罐和无数条管道连通,成品奶的搬运也由机器人完成,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无人化,牛奶品质也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我市成母牛单产达到9200公斤,高出全国水平800公斤;生鲜乳平均乳脂率3.9%,高出国标0.8%;乳蛋白率3.3%,高出国标0.35%;体细胞数低于20万/毫升(国标为低于100万/毫升),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在100%,质量达到欧美标准。
技术创新赋能乳制品提档升级
奶牛养殖处于价值链低端,是长期困扰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银川市将精深加工作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则是银川本土品牌的创新样本。该企业历经10年技术研发、投入4亿元资金,借助生物酶解、有机嵌合等NHT核心技术体系,成功生产出MPC浓缩牛奶蛋白粉,打破了中国高端乳蛋白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内高附加值乳基配料生产零的突破,企业也实现了从发酵型酸奶到优质乳蛋白再到乳脂肪高端乳品的战略转变。
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技术突破,使中国乳制品深加工技术提前了15年,企业也因此获评中国中小企业创新100强企业、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宁夏牛奶产业最佳创新奖等。
当前我市正积极推进奶产业从单一、低附加值的初加工向系列化、精深加工的转变,乳制品也更加多元化,奶油、奶酪、奶茶粉、燕麦奶、低温酸奶、厚乳等系列产品也推陈出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蒙牛为引领,北方乳业等7家“银字号”企业为基础的高端奶产业发展新格局。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市将大力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实施结构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加大低温乳品、奶酪等高端乳制品开发,加快推进亿美乳业1000吨稀奶油及燕麦奶精深加工项目、金河塞尚乳业300吨厚乳和稀奶油等特色乳制品加工提升改造项目,力促蒙牛4500吨高端乳制品加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全产业链发展迎来新机遇
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打通奶业卡脖子痛点、堵点的实际行动。作为特色产业,银川奶产业在转型升级中持续做大做强,在高端、高质、高效上实现了新的转变。
不久前,灵武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主导的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批体外胚胎生产移植的良种奶牛陆续出生。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优势,银川坚持“科-繁-推”一体化发展,鼓励养殖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奶牛育种联盟,支持灵武市后备奶牛繁育基地建设,实现高产良种奶牛核心种群的培育建立和快速扩群。
科技的创新,促使银川奶产业全链条发展迈出了新步伐。银川市及各县(市)区相继出台了支持奶源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多项具体政策,这对做大做强奶产业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市将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持续做大灵武市白土岗、兴庆区月牙湖等奶牛养殖基地,加快推进现有牧场扩规升级、扩群增量,力争全市奶牛存栏达28万头、生鲜乳产量达130万吨以上。全市也将以打造优质奶源、生产高端乳制品为目标,持续推进饲草种植、良种繁育、规模养殖、乳品加工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从黄金奶源带上“挤黄金”。
本报记者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