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

“村头工厂”制造幸福生活

版次:4 来源:银川日报    2023年02月28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发展大局。“十二五”期间,贺兰县迁入生态移民3420户14832人、劳务移民822户3274人。为了解决移民就业难题,贺兰县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下乡,将小型工厂建在村口,以就业带动移民脱贫致富,让村民们不出村也能把钱挣。

新建“村头工厂”促就业

2月24日,在贺兰县金贵镇江南村的“村头工厂”——宁夏悦坤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个个滋啦作响的油锅一字排开,工人们正在制作油炸馓子,香气四溢。

车间外,江南村村民马凤兰隔着玻璃仔细观察,“前几天听邻居说这里在招工,就来看看是啥情况,看我能做不。”她说,自己既想了解工作内容、工资待遇,也想来看看工作环境和工作福利等。该公司销售总监脱丽萍陪着她四处参观讲解,全程耐心细致。一番实地走访后,马凤兰坚定了来上班的想法。“我家孩子上高一了,我平时都能按时按点来上班,就是周末孩子在家需要照顾,所以想就近找个工作。”听了马凤兰的诉求,脱丽萍当即表示企业会尽量满足员工提出的合理要求。

宁夏悦坤食品有限公司使用的厂房车间是江南村去年新建成的“乡村就业帮扶车间”,企业和村委会达成合作协议,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罗超介绍,企业于今年2月13日开始正式培训村民,正式投产后用工需求量可以达到70余人,能有效带动移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以来,贺兰县积极建设“村头工厂”、乡村振兴车间,先后投入16510万元衔接资金,实施了欣荣村食用菌分拣中心、江南村乡村振兴车间等62个乡村振兴项目,并谋划2023年乡村振兴第一批项目26个,通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扶持企业扩大规模,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种植、服装、包装、食品等多个产业的工作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盘活闲置资产稳增收

在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村口,有一处厂房一直闲置,今年这里一改萧条景象,不仅车间里机器设备运转不停,厂房门口也车来车往。

欣荣村探索村企合作模式,招商引进了宁夏一面香传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将闲置厂房租赁给企业使用。由于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用工量需求较大,能有效解决欣荣村移民的就业难题。该公司销售经理张文国介绍,企业去年9月成立,主营酸辣粉、牛肉面、螺蛳粉、麻辣粉、揪面、刀削面等10余种预制食品,目前用工量稳定在80余人,月工资3000元至6000元不等。

“今年经济形势向好,我们制定了4000万元的产值目标,如果全厂3条预包装生产线、20余条生产线全部投入使用,用工量能达到180人左右。”张文国说,企业计划和欣荣村进一步展开深度合作,“欣荣村有217栋温棚和186个拱棚,我们也希望通过订单种植企业所需农产品原料,一方面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能稳定移民种植收入。”

将农民附在产业链上,是稳定增收的关键一环。今年以来,贺兰县积极建立产业利益联结公示机制,提升产业联农带农水平,引导企业吸纳本地农户加入产业链条。通过“村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南梁台子肉牛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存栏量同比增长20%,达到6600头;洪广镇欣荣村51户农户自主种植香菇、榆黄菇等,户均年收入4万元左右,村集体收入年增加80万元以上;洪广镇广荣村枸杞芽菜种植面积达1300亩,带动移民就业200人,枸杞芽菜加工车间带动移民就业40人,人均月增收达到2500元。

全产业链发展增信心

每年4月,广荣村枸杞芽菜种植基地里就变得绿意盎然,每天有近百名村民在此采摘枸杞芽菜。小小的枸杞芽菜,成为了移民们增收的法宝。

在种植基地不远处,是广荣村2022年新建的占地31亩的枸杞芽菜加工车间。在这里,新鲜采摘的枸杞芽菜将经过分拣、清洗、漂烫、过凉、称重等多道工序,然后通过真空包装发往全国各地。

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广荣村的枸杞芽菜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发展模式。在扶贫企业带动下,2020年广荣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也从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

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今年28岁的马英英就是其中之一。她早年在外四处打工,不仅没能照顾好家庭,也没攒下多少钱。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如今她回到家乡,进入宁夏绿色世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班,日常负责加工车间的管理工作,每月收入4500元至5000元,她说,“在家门口工作很安心,企业对我们工人也很好,生活很舒心。”

去年以来,贺兰县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聚焦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以补链、延链、强链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持续稳定村民收入。贺兰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各移民村资源优势,持续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特色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梁小雨文/图

作者: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