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圈:一个地名折射一段家族百年故事
版次:6 来源:银川日报 2023年07月06日
如今的王忠圈(现称李家圈村)。
王忠圈王姓家族溯源
灵武市梧桐树乡李家圈村,有一个叫王忠圈的老地名,这里位于黄河东岸,古时候很少有人家居住。据民国三十年“灵武县图”标记,这里仅住有王、李、芮、张、陈等12户人家。该地王姓人家,早年自黄河西岸王家寨子迁居而来。据王家先族世代口传,早在明代,王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宁夏。
明万历《朔方新志》等地方志记载,王鋐、王元、王泰、王全等均为驻守河西堡长。据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述:王泰,宁夏左屯卫指挥使,以军功升都指挥佥事,(职官名,专司判断官事的官)没於阵。王通,(王)泰之子,以父泰死,王事由指挥使升都指挥。民国《朔方道志》记载,王泰堡,在城南50里;王鋐堡,在城南60里。
清代,此地以王鋐命名的堡寨、驿站、河塘、桥梁名称被更名为王太、王洪、王远等。民国初,官府认为城堡用人名称谓“鄙俚不堪”,随即再度改名为望洪、望远等。
王曾花兄弟迁居黄河东岸垦荒
1866年,河西王氏后族王曾花生于王太枣园堡王家寨子,自幼聪明伶俐,成年后因精通多门手艺,善于交际,被银川的毛纺工厂聘为经理,后回乡务农。
为躲避战乱和兵役,王曾花看到黄河东岸大面积河滩荒地,他与胞弟王曾贵商议,两家10余人毅然移居到黄河东岸,在此以开设渡口、开垦荒地、修筑羊圈为生。
王曾花生育2女5男共7名子女。定居河西后,组织船队将自家羊只、粮食等货物运往包头,回程时采紧缺购物资回来销售,王曾花1943年病故,享年79岁。王曾贵迁居到河东后,以售卖羊皮、羊毛,与哥哥经营渡口生意为业,他一生养育有3女,为了延续家业,他招来本村以南梧桐树徐姓人家之子为婿,改名王来,继承了家业。
王忠圈地名因王忠而得名
清光绪九年(1883年),王曾花长子王忠生于河西王太乡,成年后娶本乡谢姓女子为妻,30余岁时,与父亲迁居河东,在黄河边经营一家渡口,同时将自家羊毛、羊皮运往河西销售。他经常接济贫苦的难民,把无家可归者带到家里管吃管住,还联合起来一起开垦荒地。
王曾花次子28岁时,在黄河渡口边因与人争夺渡口经营权,被殴打受伤,后因病亡故;三子18岁时生病死亡;四子黄河边放牧,时因肚中饥饿,他躺在黄河岸边睡觉,黄河水浪冲毁河岸,他不幸塌掉入河中溺水而亡,年仅12岁;五子王有生于1924年,他娶姜桂兰为妻,一生世居王忠圈,育有2女4子,1998年病故,一直没有离开这块养育他的土地。
王忠因社会能力较强,家族事务多由他打理,王忠带领族人在河滩地开垦出千余良亩,种植碱粺、小麦、豆类等农作物,养殖有200多只羊、100多头牛,黄河对岸高家、李家等亲戚也陆续迁徙过来,随着从山东、河南等地难民到此落户,人口逐渐增多,王忠圈地名逐渐被人熟知。王忠在黄河边开设渡口,运送过往商队和群众,还在渡口处设有客栈,为客人提供食物和马匹草料。为了扩大经营,王忠在河对岸王洪堡开设商铺。1945年,一生为生存而艰难拼搏,富有传奇色彩的王忠,在其父病故2年后离世,享年62岁,后族将他埋葬于灵武东山。
王忠后裔讲述家族百年传奇
王忠一生养育一女一子,女儿生于1928年,起名王秀清,嫁于本村比她大14岁的王朝福为妻;儿子王占奎,生于1932年,解放前夕为躲避战乱,他离家流落到盐池高沙窝一带务工,他与贫苦家庭出身的高兰英结为夫妻,1975年病故。2023年5月,王忠女儿96岁,王忠儿媳91岁,身体硬朗、思维清晰,她们向后世讲述王氏家族经历的传奇故事,饱含热泪,感慨人世沧桑。
1949年9月23日,灵武解放后,一些国民党散兵游勇溃逃往灵武城北,冲进王占魁家里,要挟王家杀鸡宰羊,吃饱喝足后又抢劫了财物,丢下衣物和枪支,渡船而逃。傍晚,解放军追兵赶到,问明情况,收缴了枪支子弹,在王家简单充饥,给了伙食钱后继续过河追击。1950年后,王占魁继承家业,因擅长建筑和制作小吃手艺,他家境较为殷实。王忠女婿王朝福被村里选派负责管理水利,他给村队饲养100多匹骡子,因责任心强,工作出色,饲养经验在全市推广。而今,王曾花、王曾贵兄弟后族已繁衍至第八代,人口达300多人,散居在王忠圈及灵武、银川一带。
回看王忠家族历史,唏嘘叹往昔,岁月已蹉跎。一个地名折射一段家史,一个家族演绎百年传奇。
刘宏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