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青铜短剑
刀光剑影里的文化密码
版次:6 来源:银川日报 2023年07月13日
宁夏博物馆馆藏北方青铜短剑。
提起青铜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春秋霸主勾践的王者之剑,而在我们宁夏博物馆,也有一柄保存完整的青铜剑,制作精良,短小锋利。
文物小档案
北方青铜短剑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长15.8厘米,剑格宽2.3厘米。
北方青铜剑的代表
宁夏博物馆的这件青铜短剑表体有锈,保存完整,只在尖部有轻微磕损,柄首为变形触角式,时代应该为战国时期。
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母少娟介绍说,青铜剑按铸造工艺和实际用途,可以分为青铜长剑与青铜短剑。青铜长剑的佩带代表着礼仪和身份,在战争中也有一定的使用,“越王勾践剑”就属于长剑;青铜短剑短小轻便,是随身佩带的手持短兵器,可以作为日常实用器,也可以用来防身、格斗,而且同样也能彰显佩剑者的身份等级。在我国北方地区,从商周到春秋时期,青铜短剑可以说是青铜剑的代表,不仅中原地区有佩带青铜短剑的传统,在周边少数民族中更是常见。
根据地域和外形特征,我国青铜短剑又分为中原系、北方系和西南系。宁夏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属于北方系,是北方青铜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北方系青铜短剑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制,一种是剑柄与剑身连铸在一起的匕首式短剑,主要分布在蒙古大草原东南部边缘,包括山西、河北、宁夏的广大地区;另一种是双曲刃式短剑,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包括了辽宁、吉林乃至朝鲜半岛等地。
装饰上也别具特色
青铜短剑在制作上不仅坚固、锋利、实用,在装饰上也别具特色,整体透出一种威严庄重的气势。短剑的长度一般在15厘米至35厘米,剑身宽2厘米到3厘米。剑身扁平,平面略呈柳叶形,横截面呈扁菱形,有的剑身中部有圆柱状脊,直刃,剑身与剑柄之间设一字形或者两端呈斜翼状、舌状突起的剑格(目的是保护持剑者的手,防止格斗时对方的兵器顺着剑身伤到持剑者的手)。从剑柄来看,北方系青铜短剑的剑柄极具装饰性,有的柄首呈镂空的球形,称之为铃首短剑;有的装饰圆雕的鹿首、鹰首、马首、羊首等,称之为兽首短剑;有的柄首作瘤状或蘑菇状,称之为瘤首或蕈首短剑;有的柄首作双鸟回首、鸟喙相对状,称之为“触角式首”短剑;还有些短剑是由“触角式首”简化、演变而来的,柄首有一个或者两个并列的圆环,称为“变形触角式首”短剑。
从时间上看,柄首形制代表了短剑发展的不同阶段,即由铃首和兽首→瘤(蕈)首→触角式首→变形触角式首的发展过程,同时剑格也由一字格经舌状突起,向富于变化的椭圆形格和翼状格发展。与中原地区不同,北方系青铜短剑在铸造方法上都是属于身柄合铸,这也成为其区别于中原系青铜短剑的显著特征之一。从形制上来看,这种剑一般较短小,总长15厘米~30厘米,剑身宽度在2.53厘米左右。
实际功用以及文化意义
北方青铜文化中的青铜短剑具有什么样的实际功用?并承载着什么文化意义呢?
母少娟介绍说,北方青铜文化以游牧为主要经济形态,青铜短剑就是草原男儿们雄心壮志的载体和象征。草原男儿们孔武有力、剽悍好斗,争斗极为常见,短剑携带方便,既是他们马上近距离进攻敌人、贴身搏斗和保护自己的武器,同时佩带短剑还是勇士身份的象征。因此,青铜短剑是草原成年男子的必备之物,他们对短剑倍加宠爱。
此外,草原游牧民族不同于中原的农耕文化,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牛羊肉和狩猎而来的其他动物肉,因此需要一种轻便耐用、可随身携带的工具来宰杀牲畜和猎物并剥皮切肉,青铜短剑就相当适合。直到今天,我们去牧区旅游,都能看到牧民仍喜欢随身佩带短剑或短刀,在吃饭时还有刀割手抓的习惯,应该就是承袭了北方青铜文化中的青铜短剑。
除了以上两种功用,北方青铜文化的青铜短剑还包含了一定的仪式意义。《汉书·匈奴传下》记载,匈奴单于在结盟的时候,所饮的血酒要以“径路刀”搅和。“径路”是匈奴语,意思就是指短剑。匈奴人甚至将径路刀奉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立有“径路神祠”。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青铜短剑与誓盟相关,代表信誉和忠诚。同时,“径路神祠”的设立也反映出,青铜短剑在游牧文化中已经不单是一种实用器物,它也是游牧民族尚武、勇猛等精神特质的体现。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