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甗:古代人的蒸锅
版次:6 来源:银川日报 2023年07月20日
甗,现在看来是个生僻字,我们或可从它的偏旁部首推测这可能是一件器物。在宁夏博物馆的藏品中看到汉代铜甗,便知道它是什么了。
文物小档案
汉代铜甗(yǎn)
年代: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质地:铜
尺寸:通高30.2厘米
1984年于宁夏盐池县张家场汉墓出土。
古代人已经用蒸锅做饭了
这个汉代铜甗,上下两个大圆肚子,和我们日常用的炊具是有区别的。要了解甗,首先得了解甑和釜。
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母少娟介绍,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后,甑便成为中国古代流行的炊具,今天的厨房中仍能见到它的遗风。
釜,大家也不陌生,有个成语叫“釜底抽薪”,已经表明了它作为炊具的用途。釜古代写作“鬴”,实际就是圜底的锅。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周时期有铜釜,秦汉以后则有铁釜,带耳的铁釜或铜釜叫鍪。釜单独使用时,需悬挂起来在底下烧火,大多数情况下,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
至于甗,就是甑和釜组合在一起。正如这汉代铜甗,上部是甑,下部是釜。下部负责烧水煮汤,上部负责蒸干食。
新石器时代到东汉蒸锅的变化
如此看来,甗在古代相当于现代的蒸锅。母少娟介绍,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初为陶制。商周时期逐渐演变成青铜甗,秦汉之际有铁甗,东汉之后,甗基本消亡。
甗的广泛流行主要在商代至汉代。商代甗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东周之前的甗无论是陶还是铜,多是上下连为一体的,东周及秦汉则流行两件单体器物扣合而成的甗。
甗除了作为炊器使用外,也是很多殉葬墓中的青铜礼器之一。宁夏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汉代铜甗便出土于盐池县张家场汉墓。甑的口径为28.4厘米,底径13.7厘米,圈足高1.6厘米,敞口,平折沿,方唇,斜腹微鼓,矮圈足,腹上部刻有一道凸弦纹,两侧饰兽面铺兽衔环,底部按四等分铸成条齿形孔。釜的口径为12.8厘米,腹径28.1厘米。小口方唇,斜折肩,鼓腹圆底,口沿下有凸弦纹一周,肩两侧对饰铺兽衔环,环呈桥型穿孔,肩部还环有扁宽凸棱。出土时釜内有一个大铜勺。甑的圈足可与釜口套接,共同组成甗。
出土于张家场汉墓
在宁夏盐池县城西北16公里张家场自然村有一处张家场古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0.96平方公里。遗址周围多荒漠、丘陵。残留的城墙墙基大部分已经被沙土掩埋并凝固了下来,远远望去,如一个长方形的土棱,悄然矗立,古朴苍凉,向人们默默诉说着两千多年前这里的热闹与繁华。
在古城址西南方圆1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墓葬群,1984年和2009年的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3座,出土了大量文物。除了宁夏博物馆馆藏汉代铜甗,还有当时中原地区常见的鼎、壶、钫、博山炉等,以及具有浓郁游牧民族特色的扁壶、胡人俑等。墓葬与古城址互为佐证,印证着张家场古城的历史,说明张家场古城在秦汉时期曾经是一座少数民族聚居、畜牧业发达、商品交易频繁的城市。
“关于张家场古城的性质,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秦汉时期的昫衍县城。”母少娟说,当时宁夏境内居住着戎族部落,戎族又分为许多支,其中一支是昫衍戎,居住在今盐池境内,春秋战国时已臣服于秦。到了西汉,划分行政区属,在原来昫衍戎耕牧的地方设立了昫衍县,隶属于北地郡。东汉时,撤销了昫衍县行政建制,其地仍隶属于北地郡。因此,《汉书·地理志》记载:“昫衍县西汉有,东汉无。”昫衍这个地名存在了650多年。“张家场古城是目前宁夏乃至鄂尔多斯保存较完好、存在时间最长的古城之一,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北方城市布局、边疆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报记者 李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