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

版次:6 作者:李旺林

晨光熹微,贺兰山下一片宁静,鸟雀们叽叽喳喳开起了晨会。马兰因为心里搁事,早早也醒来了。她推开木窗,五月的空气清冽潮润,一如马兰的心潮。

借着晨光,她注视着屋子里,墙面上挂着各色剪纸,花花绿绿,姿态各异,多么奇异美妙的纸上世界。马兰听丈夫说过古代有个叫“庄子”的怪人,傻傻地跟人辩论水中鱼儿是否快乐的问题。以前她常想:鱼儿快乐不快乐,或许连鱼儿丈夫都不知道,庄子还能得很。自从迷上剪纸,经历了一些事情后,马兰似乎也懂了,庄子或许真知道鱼儿的快乐。

就像她手中的剪纸,如果动剪刀时内心是快乐的,鱼戏莲叶,鱼儿有趣,莲叶有情。最近,因为坚持要剪纸,丈夫与马兰闹了矛盾。

他们是2000年前后从老家西海固搬迁到镇北堡镇华西村的,那时候这一片还荒凉得很。丈夫在外面打零工,也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最近几年,贺兰山下的葡萄酒产业发展起来了,丈夫进了葡萄酒厂上班。有一天晚上丈夫下班回来,对马兰说,区上要重点帮扶葡萄酒产业,村子里好多年轻人进了葡萄园,进了酒厂,收入好得很。丈夫的眼睛扑闪扑闪,很明显,说这话的意思,是要劝马兰别一天只盯着一把剪刀和几页破纸。

这两年,马兰的剪纸有了起色,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辛苦摸索,她剪刀下的剪纸跟以前比有了很大变化。先是摸索着把奶奶教给她的传统剪法与流行剪法结合了一下,又请教了当地几位经验丰富的剪纸大姐,学会了套色和分色剪法。但就是不瘟不火,存在感不强,让生性好强的马兰有点苦恼。

黄昏里,她坐在山下的田埂上,记起小时候奶奶在油灯下剪刀游走,各式各样好看的花鸟虫鱼,摇曳在褪了色的竹席上。灯光馨黄,奶奶的身影投射在窑洞土墙上,像一页优美的剪纸。想起母亲在雨天,从毛毡下面翻出一沓彩纸,靠在窗台前,像变魔术一样变出好多花草树木、劳作人物。想起这些,马兰心头更加坚定了,不能让奶奶和妈妈的手艺失传了。

机缘凑巧,世界非遗日到了,西夏区在华西村举办了自治区非遗传承人作品展览会。自治区各市县的手艺人都来了。隆德砖雕传承人、中宁蒿子面传承人、中卫岩画复刻非遗传承人,一个个身怀绝技。

当然,马兰最喜欢的还是剪纸能手,她让女儿帮忙看摊子,抽空去学习参观人家的剪纸,拜访各位老师。其中有位大姐手把手讲配色、剪法,让她受益匪浅。她更加如痴如迷。晚上,她拿出剪刀,试着学习人家的剪法,感觉不同往常。第二天来来往往的人们拿起马兰的剪纸,互相讨论,有人喜欢她传统的剪法,有人喜欢新式剪法,还有人喜欢套色和纯黑白的剪纸。

正巧电视台来采访,马兰从箱底拿出奶奶留下的熏纸花样,讲起了奶奶保存花样的方法。看到其中各种各样的青蛙,记者问道,这种剪纸还是第一次见到,马兰曾经听奶奶说过,这些青蛙叫“扫天娃娃”,是过年前扫尘,祈愿扫除一年的“尘晦”,启开亮堂的新年。她滔滔不绝地讲起这些剪纸背后的故事,围观的人们眼睛里全是新奇好看的剪纸。

经过这次展览交流,马兰的剪纸技艺突飞猛进。不久,她在镇上开了家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丈夫拿出私房钱欣然支持妻子的事业。自治区打造贺兰山东麓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从葡萄酒到旅游,从民宿到非遗传承,各行各业一片欣欣向荣。

大家看到马兰的钻研精神,老家西海固原来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亲戚陆续来到银川打工创业。二妹和妹夫在景区摆了一个小摊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表哥的字写得好,来华西村开了一家书画装裱店。大姐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马兰的介绍下,去贺兰山岩画景区工作。在马兰的带动下,亲戚们的日子更有了奔头。

剪纸工作室的订单量芝麻开花,丈夫下班后,也帮着马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宁夏。儿子大学学的酿酒专业,正好进了当地一家知名葡萄酒公司。女儿在镇子上开了一家旅游公司。贺兰山下成了他们一家的创业乐园。

一天晚上,丈夫下班回来早,一进店门,拉住妻子马兰的手,说,兰兰,给你个惊喜。马兰笑着说道,老夫老妻的有个啥惊喜呢。只见丈夫从背后拿出一个包裹,让她打开看看。马兰打开包裹,原来是她的工作室与深圳一家文创公司的合作合同,更为可喜的是,她参展的剪纸《贺兰山》获得了展览一等奖。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想起这么多年的辛苦坚持,马兰心潮澎湃,能在自己喜欢的天地里干出一点事业,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从老家搬迁来的老乡们,靠着勤劳和吃苦,在贺兰山下立住了脚,一个个盖起了漂亮的二层楼。

这天晚上,马兰拿出平时舍不得用的精品彩纸,铺开在工作台上,拿出奶奶当年用过的剪刀,脑海中浮现出丈夫常提到的诗句“贺兰山下瓜果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不一会儿,一幅《马兰花开》就摇曳在工作台上了。

丈夫凑过来,看见工作台上,贺兰山像一位伟岸的父亲,安静地护佑着万千树木,鸟儿相继飞回,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满田园,水渠边,马兰花开得幽静清雅,像一朵朵盛开的绮丽的梦。

◆李旺林(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