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将军章:

方寸之间,大有“文章”

版次:6 作者:刘旭卓

伏波将军印章。

宁夏博物馆藏有一枚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铜印——伏波将军章,伏波将军是古代大将军的一种封号。“伏波”意思就是降伏波涛。这方小小的铜印,方寸之间,究竟藏着怎样的“文章”?

文物小档案

伏波将军章

年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

质地:铜

尺寸:通高3厘米,边长2.3厘米

宁夏彭阳县草庙乡出土。方形,龟钮,印座四面穿孔,印文无边栏,印刻篆书“伏波将军章”五字,器表有涂金痕迹。

最有可能是马援之印

汉武帝时,战事多发,开始广泛设置将军这一职位,名位最高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次是前、后、左、右将军,还有名目众多的封号将军,如强弩将军、拔胡将军、浚稽将军、贰师将军、横海将军、楼船将军、将屯将军、护军将军等。伏波将军即是这众多封号中的一个。自初设以来,历朝历代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如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陈登,西晋的孙秀等。其中,最著名的伏波将军为东汉光武帝时的马援。

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莉介绍说,历朝历代中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据史籍记载,两汉时曾在北地郡一带生活过的“伏波将军”,只有东汉时的马援一人。北地郡也就是马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北,十分临近“伏波将军章”出土地朝那,也就是今天的彭阳县。据此判断,这枚“伏波将军章”铜印章最有可能是马援之印。

马援,字文渊(前 14— 49 年),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 人,西汉末至东汉初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一生追随光武帝刘秀鏖战沙场,西破诸羌,南平交趾,北镇塞漠,为东汉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殒命疆场,实现了他“死于边野, 马革裹尸”的誓言。在马援戎马一生的光辉岁月里,因他曾建议光武帝刘秀亲征高平,从而对宁夏的历史发展有所贡献。

发掘于宁夏彭阳草庙乡

彭阳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境内发现两汉时期墓葬较多,出土了众多珍贵的文物,为研究彭阳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莉说,伏波将军铜印发掘于宁夏彭阳县草庙乡,彭阳县地处宁夏南部隶属固原地区,《汉书·地理志》载:“彭阳,属安定郡。”

西汉初期,改郡县为郡国制,全国设13个州部,辖百余个郡国,宁夏初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为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从北地郡析置安定郡,宁夏南北分属安定郡和北地郡。安定郡,郡治高平,辖有6县:高平县,乌氏县(今固原南),朝那县(今彭阳县)、三水县(今同心东),昫卷县(今中宁东北)、月氏(今固原六盘山东北)。东汉时期,基本沿袭了西汉的行政设置。北地郡所辖范围不变,郡治由马岭(今甘肃环县)移至富平县(今吴忠西南),安定郡在宁夏有四县:高平第一城(今固原)、乌氏县(今固原南)、朝那县(今彭阳县)、三水县(今同心东)。彭阳县地处位置重要,境内发现两汉时期墓葬较多,出土了众多精美文物,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

秦汉以来,中原封建王朝经常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所困扰,从秦汉到隋唐,乃至后来的宋、明王朝,莫不如此。正因如此,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以制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在元鼎三年(前114年),从北地郡中分置安定郡,下辖数县,彭阳也是其中之一。

属汉印风格

铜印历史悠久,大致源于东周,盛于西汉,古亦称“金印”。汉代除皇帝外,太后、皇后和诸侯王的印皆可称玺,一般人的印称“章”和“印章”。汉代印章按照用途与性质来区分,主要可分官印与私印。汉代官印形制以正方形为主,尺寸都不大。据《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一书介绍,汉代的官印,边长为汉制一寸,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所以称为“方寸之印”。下级官吏使用的半通印呈长方形,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汉代的官印均以篆书入体。印上的钮,做成特定形状,称为“钮式”。钮上有穿孔用以系绶。皇帝用璃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丞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的官用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鼻钮。伏波将军章铜印为龟钮,先铸造成型后,经雕刻加工而成,龟首较小、稍外伸上昂,背部拱起。

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武将多采用凿制。从出土和传世汉官印看以军官印为多,其中凿制“将军”“司马”两种官印价值较高。这些铜印的造型基本相同,均为扁正方体,印背面有鼻钮(又称桥钮)。刻字清晰,粗犷有力,稚拙古朴。

“伏波将军章”为急就凿刻,印文五字无边框,文字方平正直,填满整个印面,整体留红布白合理,笔画起笔个别不做处理,尖笔与收笔方笔形成对比。此印下部留红较多,字体整体偏上,使此印上虚下实异常沉稳。“伏”字根据笔画占位最少,竖笔长短错落灵动有余,单人旁收笔凿刻而成三角状使此字灵动中显沉稳,矛盾对立又和谐共生。“波”偏旁减笔处理,疏密、错落有致,右部斜笔与上面“伏”字斜笔、右“章”字主笔斜势呼应。笔画其笔尖画与收笔方切对比、笔画疏密对比,使字成为此印中最精彩部分,整体浑厚饱满是汉印篆字特有的风貌。从印的质地、钮形、大小、印方等特征看,属汉印风格。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