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与改变:电视剧《白鹿原》改编的当代转化

版次:8 作者:武晨晨

后现代理论家琳达·哈钦在《论改编》一书中提示人们关注改编的创造性及时代语境对改编的影响。电视剧对于文学文本的转化、改写、拓展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网络,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的范例屡见不鲜。谈及当代经典小说《白鹿原》,导演吴天明直言这是他等了半辈子等出来的书,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是复制,也是改变。

电视剧《白鹿原》在文学场景上完美“复制”原著,但在价值谱系上则予以现代化观照,成功完成了价值谱系的当代转化,使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念有机融合,在传统民族道德中挖掘“恒常价值”,赋予其时代内涵。“打捞恒常价值”是著名剧作家陈彦在创作时提出的观念,“恒常价值”指“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已总结出了诸多生命演进的常识与通识……把那些最有价值而又被时尚不断遮蔽、湮没了的东西持续“打捞”上来,让它在新的生活现场重放光芒。电视剧版《白鹿原》将原著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提炼与升华,给予人物精神品格以现代性观照,实现了“恒常价值”的打捞。

剧中,白嘉轩由原著恪守宗法的“人格神”变为公而忘私、不畏强权与匪寇,乃至最后大义灭亲的宗族家长,面对历史的波谲云诡和人性的多变,他始终坚持以仁义立身,以人格光辉照亮宗族祠堂。与之呈二元对立的鹿子霖则虚伪、怯懦、投机钻营,二人性格悖反形成的张力构成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从中凸显了价值指向,实现价值引领。对于鹿兆鹏、白灵、鹿兆海,则赋予时代新人的一面,强化其爱国情怀,以主仆情、夫妻情、父女情、战友情贯穿始终,诠释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家国一体之关系。对田小娥则给予现代性理想,冲淡了原著中的欲望符号。此外,剧中的农民衣着、农具及劳作过程的细节也深度呈现和还原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往往能够映射出传统文化在民间的裂变过程。

依托自身体量优势,电视剧版《白鹿原》增强了原著的时空适应性,在还原原著精神气质的基础上做了增删,丰富了人物的血肉,强化了原著的思想高度。依据影视要求及大众需求,淡化了原著的魔幻色彩,以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强化情节的合理性及戏剧性。摒弃了原著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以白鹿两家的恩怨纠葛构成主要的戏剧张力,以田小娥为中心展开关系网,探讨封建社会女性的“原罪”与人性的凌厉。在鹿兆鹏、鹿兆海与白灵的革命视野下诉说传统与现代碰撞带来的阵痛,再现共产党人的成仁取义。将原著中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置于剧中的同一时空,增强了叙事的戏剧性,不仅叙事节奏紧凑有力,情境冲突、人物性格的冲突也在镜头的渲染下尤为突出。

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种进化行为,作品所处的环境改变,其基因也会发生变异。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不仅没有失掉原著的艺术魅力,反而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受众通过特定叙事方式搭建的平台重新与这部当代经典作品对话,从更为立体的视野解读作品。

武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