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金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演变

版次:8 作者:罗荏

马金莲的小说创作始终以成长着的女性意识为中心亮点展开。她早期塑造的女性大多在以男人为中心的乡土社会中处于被禁锢的边缘地带,这使绝大多数女性的生命状态没有得到真实的表达。现在,她开始对城市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挖掘和透视。她以女性独有的心理和视角,把广大女性平淡无奇的生活展现到读者面前,开掘出被传统乡土文化遮蔽并被女性自身忽视的女性自身的体验,在重新认识女性生命的过程中作出了深刻的思考,也给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提供了具象。

早期作品中,马金莲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主动而自觉地在苦难中承担自己命运的乡村女性。如《尕师兄》中,对于自己的婚姻没有任何自主选择权的姑姑、姐姐和“我”;《离娘水》中,被哥哥嫂子以3万块钱彩礼远嫁的海澈;《绣鸳鸯》中,爱而不得最终嫁给了二婚男人的姑姑,表现的都是传统乡村女性,她们始终处于附庸地位,没有独立人格。马金莲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空洞的,她们不具备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这与严歌苓在《扶桑》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扶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她们都是被苦难浸泡的女性,同时也揭露出了在男权、夫权的重压下,女人们抬不起头来,更触摸不到生命的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社会迎来大转型,城市与乡村对流加剧,为马金莲的创作带来了多种可能,她笔下的女性也开始寻求转变。如《舍舍》中,舍舍在面对丈夫的突然去世,以及娘家婆家的各种矛盾后,她没有因为孩子选择妥协,而是坚定地离开乡村前往城市打工。还有《离娘水》中选择离开窝囊丈夫的圆女,《人妻》中,面对丈夫的出轨而理智选择离婚的腊冬梅等。如同萧红笔下《夜风》中的李婆子和《生死场》中的王婆,这些女性开始展示自身独立自主的力量,也传达出作家对女性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的独特思考,正如鲁迅早在《伤逝》中就通过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呼声。

马金莲最近的创作视角已经从乡村女性转向城市女性,为女性生命的书写和解读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如《蓬勃如春的爱情》中,年近四十依然未婚的女性木清清,为读者展现了大龄未婚女性的情感及心理世界,以及老年人的婚姻问题;《雄性的江湖》中,不断相亲的大龄女青年苏浅,她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找一个自己“有感觉”的对象。这一时期的小说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呼唤,这不仅仅是一种从女性的角度来透视生命与情感的态度,更是一种女性个性的张扬。

我们能够看到,马金莲在创作中努力向读者展示真实的西北女性的农村生活。她如同一个落寞的拓荒者,开垦着西北这一小方园地,这园地里生长着一群善良而不争的女性。同时,她在没有涉猎的城市领域,也开始了对女性的生命价值和女性生命意识的新探索,有着强烈的现实感,细腻而又饱含深情。

罗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