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博物馆藏汉代彩绘陶楼
汉代建筑的浓缩写照
版次:6 作者:王敏
宁夏博物馆藏汉代彩绘陶楼
说起“陶楼”,顾名思义,就是陶制的小楼房。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正是宁夏博物馆藏汉代彩绘陶楼,其造型古朴敦厚,装饰色彩浓艳,在我国建筑史、美术史以及艺术学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价值。
文物小档案
汉代彩绘陶楼
东汉时期(25年~220年),通高70厘米,面阔53厘米,前后深13厘米,1972年~1973年宁夏吴忠关马湖汉墓出土。作为汉代随葬的明器,陶楼包含了当时建筑的基本元素及雕刻、绘画、陶艺等,向世人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尺寸不大意义重大
这件陶楼,从体量上看就知道,并不是供人实际居住的。对此,宁夏博物馆宣传教育科讲解员刘正介绍说,出土于吴忠关马湖汉墓的这件陶楼,是墓葬内特有的明器(指古人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也称冥器),虽然尺寸不大,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我国现存汉代彩陶楼中数量较多的一类,从建筑形制和装饰纹样来看,这类陶楼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我国建筑史、美术史以及艺术学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刘正介绍说,汉代初期出现的陶楼模型,大多是陶仓和陶灶、陶井等,中期以后,陶制的院落、仓楼、望楼、百戏楼、水榭等楼阁建筑模型也相继出现。发展到东汉,陶楼的形制越来越复杂,不仅体量变大、制作愈加精致,而且种类更为齐全。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陶楼主要出土在黄河流域,其他地区少见。
“宁夏出土的汉代彩绘陶楼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黄河北岸一带。从位置上看,主要集中于贺兰山东麓的东道和中道,这些地区属于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在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屯田之地,因此建筑类型比较丰富。而且可别小看这座小小的建筑,内涵可不是一般的丰富。”刘正说,作为汉代随葬的明器,陶楼包含了建筑的基本元素,同时包含了雕刻、绘画、陶艺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向世人展示着汉代优秀的建筑基因和古人卓越的智慧。
建筑形制颇具规模
汉代陶楼大多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也有用木头建造的,通常为三层或四层,还有的高达五层或六层。在造型上,多采用重檐叠屋式、歇山顶式、仿木构形式等。陶楼大多由立柱、屋梁和屋顶三部分构成,屋顶为单檐歇山顶,覆以黄绿两色琉璃瓦或瓦片,屋脊上有砖砌或泥塑的精美彩绘图案。
仔细观察这件陶楼,可以看出其分为两段塑造烧制,最后拼接而成,共有三层结构,横排五间,进深一间,上面施以白粉红彩,因为年代久远多已脱落。三层楼面布局各不相同,第一层用刀刻线条表示门的位置,两边各有一个熊形角神支撑,形制简单;第二层平座前伸,上面立着栏杆,形成“一”字形走廊,走廊内单扇门半开,两边各有一个人形支柱;第三层被熊形角神支撑的三架斗拱隔为两间,每间各有一扇长方形棂窗。
“你看,这个陶楼的屋顶十分高大,正中起脊,脊端略高,呈三角形。”在刘正的介绍下,可以看到陶楼上的熊形角神和人形支柱造型生动,使整个建筑富有生气,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而门窗、栏杆、斗拱和屋顶则用红、白两色勾描彩画,特别是斗拱的使用,加深了屋檐的深度,既强化了屋顶的防雨功能,又使房屋轮廓增加了明暗对比的艺术效果,是东汉木结构建筑的真实缩影。“这件陶楼不仅设计巧妙,造型精致,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这要是按照比例放大了建造,绝对是一座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豪宅。”
装饰纹样富有特色
除了建筑形制具有特色,在装饰纹样上,这件陶楼模型也非常值得说道。
刘正介绍说,在陶楼的彩绘图案中,几何纹是最常见的一种图案,这件陶楼的长方形棂窗上的几何形状,使得陶楼看上去更加美观大方,也增强了建筑物的透光性和实用性。而屋顶上的云气纹,则增添了更多的吉祥寓意。云气纹在我国的装饰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很早,《山海经》中就有记载:“云气出焉,而生扶桑,扶桑在其东,其状如鸡,一足。”中国人认为“鸡”是吉祥之物,所以古代人们将云气纹作为祥瑞的象征。“云气纹的特点是形状多变,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变化。汉代陶楼的屋顶上常绘有许多精美的云气纹,表现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还有动物纹图案,主要出现在陶楼屋脊和檐角部位。刘正解释说,动物纹的排列形式与寓意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而定,例如,龙凤图案可以作对称式排列;如果是以表现飞行为主的鸟类,则可以作自由式排列;如果是以表现舞蹈为主的动物,则可以作对称式排列,表现了古人朴实的自然观及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汉代陶楼还有非常精美的壁画,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除了表现现实生活,还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神仙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本报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