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金方奇

版次:6 作者:李尚

狩猎图金方奇

文物小档案

狩猎图金方奇:长18厘米、宽14厘米,厚1厘米,重842.1克;

长尾鸟纹金方奇:长20厘米,宽16.5厘米,重1166.8克;

鸟纹金方奇:长20厘米,宽16.1厘米,重937.8克。

方奇是什么?

《后汉书》中有:“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大唐西域记》提到:“是知候律以归化,饮泽而来宾,越重险而欵玉门,贡方奇而拜绛阙者,盖难得而言焉。”在《辞源》中对方奇的解释为:“地方所产珍奇之物”。

2006年9月,宁夏盐中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在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村一个山峁上出土了三块金板(亦称“金饰牌”),其造型精美、形制规整,皆为矩形。三件器物由外而内皆有繁复纹饰,中心纹饰有所不同。

其中图案最为丰富的一块金板,正面饰有狩猎图案和连续蔓草纹花边,背面阴刻82字铭文。铭文铸造在矩形框外之左、下、右三边,为魏碑体隶书,骈体文,正文56字,每四字为一句,落款26字,自然断句。经辨识,全文从右至左基本为:“金鎠灵质,盛衰不移,良工刻构,造兹方奇。明明彀骋,百兽飞驰,猿猴腾踯,狡兔奋髭,九龙衔穗,韩卢盻陂。洸洸巨例,御世庄丽,保国宜民,千载不亏。白乌二年,岁在戊午,三月丙申,朔九日甲辰,中御府造,用黄金四斤。”

“从铭文内容来看,铭文中‘良工刻构,造兹方奇’中的‘方奇’一词应是金板自名。”宁夏博物馆馆员马云飞介绍,文物的定名是考古乃至博物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据铭文,将三块金饰牌暂定名为“方奇”,又因方奇中心纹饰之不同,分别命名为狩猎图金方奇、长尾鸟纹金方奇、鸟纹金方奇。

向海明政权遗物?内迁匈奴遗物?

说起来,这金方奇颇为神秘。马云飞说,这三件器物出土后,经考古工作者现场勘察,出土地附近未发现遗址和墓葬,国内也没有发现相近甚至是类似的器物。于是问题便产生了,这金方奇是何年代?作何用途?

“虽然铭文中有明确的纪年信息,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马云飞介绍,第一种意见占多数,认为金方奇属于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向海明政权遗物,主要依据为向海明称帝时曾建元“白乌”。《隋书·炀帝纪下》载:大业九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称皇帝,建元白乌。遣太仆卿杨义臣击破之。”第二种意见认为金方奇属于十六国晚期内迁匈奴政权的遗物,主要依据在于文献中所载向海明政权极为短命,于隋大业九年十二月底便被剿灭,不存在白乌二年的纪年。方奇出土地点与向海明活动区域相距较远。向海明是汉人,而方奇纹饰具有萨珊波斯风格,方奇中武士胡人形象的装束也与向海明身份不符。方奇铭文中的“明”字未避向海明的名讳以及战马纹饰未见马镫,排除方奇为北魏以后遗物的可能。进而从铭文“岁在戊午”入手,检索《二十史朔闰表》,再根据排除法,得出金方奇的年代应为公元418年,应为十六国晚期文献漏载的某个内迁南匈奴政权的遗物。

两种意见的年代跨度近200年,这组金方奇若确是向海明农民起义的遗物,则是罕见的研究隋末农民起义的物证;若经考证确为内迁匈奴遗物,也为我们研究宁夏地区的胡人内迁和丝路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以上两种意见都有可商榷之处,关于金方奇年代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相信还会继续。”

神秘的纹饰,神秘的用途

关于金方奇的用途尚难遽断,只能利用纹饰以及形制上的一些特点去推测溯源。

“这三件金方奇,尤其是狩猎图金方奇中的狩猎武士图案表现出了浓厚的游牧民族特征。纹饰着重表现了狩猎场景,有树、武士以及马、犬、兔子、猿猴、豪猪、老虎、狮子、豹子、鹰隼等动物,另有龙纹。部分动物在铭文中也有提及,如猿猴、狡兔、九龙、韩卢等。”马云飞说,狩猎题材的图像在古代世界各地都很流行,中国早在战国、汉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其后也绘于墓葬的墙壁上。狩猎图金方奇上的图案,如武士身上的着装和冠饰、有翼狮子、马踏鹰隼、武士所持铲形的箭镞等,均表现出浓厚的域外文化特色,应与西亚地区的艺术传统有关。助猎动物有犬、鹰隼、豹子等,控弦待发的细节刻画与波斯萨珊时期银盘的细部相同。翼狮形象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特征。马踏鹰隼、武士搭弓射箭的姿势等与萨珊王朝时流行的狩猎图表现手法一致。

历史学家张广达曾指出,这种风格的“豹猎”方式来自西亚或中亚。此外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也被认为是帕提亚美术的特色,狩猎图金方奇中左右对称的武士、左右攀爬状对称的兽类,以及长尾鸟纹金方奇、鸟纹金方奇中心纹饰中左右对立的凤鸟都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特征。镂空这种装饰手法常见于我国北方草原民族出土的牌饰。此外,长尾鸟纹金方奇与鸟纹金方奇皆有两组横置的穿孔,可用于系绳、固定或连接,与我国早先出土的匈奴和鲜卑遗物鹿纹金牌饰的做法相同,表明金方奇在使用方式上与它们相似。

本报记者 李尚/文 图片由宁夏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