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与责任感的凝结
——读冶进海《月光下的兔子》
版次:6 作者:周清叶
冶进海新近发表在《小说月报·原创版》上的中篇小说《月光下的兔子》,在看似大团圆的句子和氛围中结束,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固然,小说常常只能提出而未必能够解决问题,特别是在AI、CHATGPT、元宇宙等话题被各界如火如荼地讨论之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以文学的形式参与讨论,也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好奇心、人生的探究和社会的责任感。
《月光下的兔子》讲述的是出身于农村的女大学生曹青娥患心理疾病的故事,沉溺于脑机连接后的虚拟空间,那“桃花岛”别墅里生活着的虚拟父母优雅富足,使她获得完美的幸福体验,也倍增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但实际上,虚拟空间的母亲是她现实生活中下苦力挣辛苦钱的爸爸,那学识渊博且总能给予他精神力量的父亲,实则是妈妈花重金请来的心理学教师。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女儿,于是在结尾,这昔日的一家三口“幸福地走在城市中”。好的作品总是能让人在看见生活面目的同时,产生更多的联想和遐思。
一方面,作品基于现实而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不少案例令人痛心疾首。身处高校,在教学之余,冶进海还兼班主任,较多地接触了学生。小说较为完整和细致地描述了曹青娥的发病症状、用药名称,也追溯了她患病的原因——童年时期开始,父母的恶性争吵、离婚,与祖父母相依为命,又痛失祖父,遭遇校园霸凌,情窦初开却遭遇对方父亲以“神经病”辱骂的打击,等等。不仅如此,小说还溯源到曹青娥父母20岁之前作为打工一族的草率结婚和负气离婚,实际上这也是这一群体或阶层的生活中比较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父母一代在就业、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关注并叙述这一社会现象,显示了作者写作时的现实感和责任意识。
兔子意象是作品中弥合亲子隔阂的重要媒介。兔子的每一次出现都令人产生诸多感想而难以忘怀。离异后的妈妈来看望、又迫不得已要离开患病的曹青娥,在乡间小路看到的那只兔子,仿佛是女儿的一个分身一样,或是她的灵魂出窍一般,看着妈妈要离开而紧紧追随,令人心生怜惜。妈妈送两只兔子给曹青娥作为陪伴,结果,曹青娥因孤独而沉溺于和兔子的交流并引发了奶奶的不满。于是,奶奶(其实也有心理隐疾)残忍地杀了这两只兔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曹青娥的心疾。动物园的兔子也是治愈的象征。
另一方面,小说比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对虚拟世界的介绍、描绘以及引发的思考。小说将这两个世界平行、对比、乃至于最终交叉相遇,科技的力量固然令人慨叹不已,但作品震撼人心也引发读者产生一些新思考的地方在于:现实中的爸爸辛苦却不被女儿认可,幸亏虚拟空间中的父亲扶持她的精神成长;现实中软弱无力到几乎不能正常起床吃饭的女儿,在虚拟空间中勇敢地攀岩、滑雪,打倒森林里的黑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桃花岛是一个虚拟空间,那么现实呢?也许也是另外一重时空的一个虚拟空间而已。
周清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