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不能成为首选窗口和万能窗口
版次:5 作者:孙瑞亭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指用于专门受理企业、市民没能顺利办理服务事项的窗口。窗口虽小,解决的却是市民心中的大事、难事、重要事。
最近,有人提出疑问:怎么稍微难办或不好办的事情都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呢,难道它成了万能窗口,那还要正常窗口干啥呢?的确,无论是“马上就办”还是“只跑一次”的推出,又或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出现,政务服务领域变革与创新的根本目的还在于不断倒逼政府职能部门更加有效行政,并且持续寻找并消除办不成事的根源,而不是把难题、难事都一股脑地推到一个地方。
据了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首次出现还是在2020年的北京,之后各地便开始设立这一专项服务窗口,目的就是“对症下药”着力解决群众办不成的事,对来办事的人员一帮到底。应该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出现,一方面让办事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帮助政务服务窗口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缺失,为常规办事窗口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积累经验、开拓思路。
但是,作为一个“兜底”机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其实还是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想法办的权宜之计、一时之策,可以是一个常设窗口,但不应该成为一个首选窗口和万能窗口,不能稍微有点难度、有些繁琐和需要多方协调的事情就往它身上推。不然,弄到最后,转了一圈,一些在常规窗口办不成的事,到了“办不成事”窗口还是办不成,这就违背了其设置的初衷。以往,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办不成事”归咎于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踢皮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其实就是想通过倒逼的力量,促使政府职能部门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务服务能力,改变以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状态,从不问、不办向多问、给办转变,从推事、躲事转向揽事、办事。说白了,就是要从“办不成的事”中总结归纳、分辨剖析,找出共性问题、整理出头绪,从而改进服务、完善制度,让“办不成事”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
以办证难这事为例,去年4月银川市启动解决群众办理房产证遗留问题专项行动,银川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跟进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解决不少市民在房产登记办证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但是,这只是暂时性的特殊举措,后续会通过完善政策、简化流程、消除遗留问题等方式让事情好办起来,让大家在常规窗口就能把事给办妥了。而推动常规窗口转变作风、疏通堵点、补齐短板、提升质效,不让办事企业和市民都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挤,就要求我们要持续投入优质行政资源、优化办事程序,实现政务服务迭代升级,消除办不成事的根源。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