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的牵马俑

版次:6 作者:王敏

牵马俑。

如果要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或许有很多途径,但在那些看似静止的“唐陶俑”身上,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宁夏博物馆馆藏的“牵马俑”就是这样一件会讲故事的文物,看着它,你似乎可以听到马蹄声、沙鸣声,以及商贸交易时人们的喧闹声。

神采飞扬的陶俑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也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宁夏博物馆的“唐陶俑”藏品丰富,其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牵马俑”。

牵马俑,唐代(618~907年),高64厘米,陶马高67厘米。2005年宁夏吴忠市北郊唐墓出土。这些唐墓于2005年3月修建商住楼时发现,共清理发掘107座唐代砖室墓。出土文物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最引人注目的是编号为110的墓葬中出土的几件陶俑,保存完整,造型精致,堪称艺术精品。

这件牵马俑头戴幞头,内穿圆领窄袖的衣裳,外面套着翻领窄袖的袍子,束着腰带,下身穿长裤,足蹬一双尖头长靴,双臂曲于胸前,双手握拳站在踏板之上,拳呈筒状,应该是原来握有牵马的绳索之类。踏板呈长方形,较薄。俑的眉骨宽凸,眼睛深陷,颧骨高大,络腮大胡,体型彪悍,头向右偏转,眺视前方。如今看这件俑,依旧能感受到人物表情的神采飞扬,非常生动传神。

真实场景的再现

唐代陶俑的大量出现,和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异域的各种风物、衣饰、形象皆为唐人吸纳,成为时尚,亦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加上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于是成就了唐俑的繁荣。在这些唐陶俑中,主要有四类内容题材:第一类是绚丽多彩的唐三彩,第二类是与音乐、舞蹈、戏剧相关的场景,第三类是表现妇女生活,而第四类就是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内容。

“这件俑的服饰、造型极具西域胡人形象,刻画了西域胡人经过丝绸之路行走经商的真实场景。”宁夏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母少娟介绍说,这些牵马赶驼往来于东西方之间的胡人使节和商贾,不仅为唐朝社会带来了异域的特产和文化,也将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传往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牵马俑,宁夏还出土有骆驼俑、胡人俑、仕女俑等各类陶俑,所表现的内容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和中外关系的宝贵资料。宁夏出土的唐代陶俑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唐代国力强盛、社会思想开放包容的反映。

跟着陶俑了解历史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除了统治者本身具有一部分胡人血统外,与当政者之政策、民族开放之胸襟也有关系。对此,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广之,涵盖了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乃至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

“这些被称为‘胡人’的外国人,大部分来自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及西亚、中亚的波斯、大食等地,也有来自非洲的黑人。前者以经商为主,地位较高;后者多充任劳役,为牵马、牵驼、劳作、供人取笑的侏儒等。”张訸介绍说,大批胡人的涌入,给当时的衣、食、住、行带来了很多变化。外来民族的风俗习惯融入隋唐社会,极大地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并通过文物的承载,也让今天的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的历史风采。

学术指导: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母少娟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