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筑路青铜峡

版次:6 作者:郑文著

1937年,《实业部月刊》刊载的青铜峡炸山开路的照片。

1937年前后,青铜峡公路的影像。

1939年,郑君里一行拍摄。

春意盎然之时,逢天朗气清,遂与我父至牛首山由二道沟步行前往青铜峡峡谷,既是踏青,亦为追寻。穿过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但见些许良田之际,山谷已是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既有峭壁间大河奔流的山光水色,亦有黄河左岸山体上耸立千年的108塔。

青铜峡,贺兰峻岭与牛首奇峰于此尽显山的雄姿,穿行其中的深谷湍流则是水的绮韵。昔日山水之间, 108塔与河东灌渠十里长堰遥相呼应而熠熠生辉。

当然,我们至此,还是为了追忆一条开山劈峡而修筑的天堑变通途的公路——宁平公路青铜峡段。

此处,牛首山横亘于宁夏黄河右岸的中宁与金积之间。昔日车马往来于此,需两度跨越黄河绕行高山大峡方能通过。而青铜峡峡谷内,惟羊肠小道于石壁间蜿蜒穿过,倘仅为行人,虽可选择自此小路穿行,只是每逢涨水之时,山间小道还多有淹没于水下而彻底阻隔往来。道路情形已是如此不堪,彼时这里还常有土匪出没,抢夺财物甚至伤及性命之事不乏记载,民生状况着实堪忧。

20世纪30年代,伴随钢铁洪流的汽车时代逐渐延伸到西北内陆,打通自平凉经中宁、金积直达宁夏省城(今银川)交通要道重要节点的青铜峡天堑,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

1936年2月勘定路线,拟将宁夏省城至平凉公路金积至中宁段改线穿越青铜峡而行。该段道路改线之难点,莫过于青铜峡峡谷内需傍山而筑的10公里山道。此间山势陡峭且皆为石壁,惟炸石开山方能修筑公路。然而对于当时偏远落后的中国西部来说,物资紧缺,经验匮乏,仅依靠自身条件,打通此路几无可能。

后经多方努力,宁夏方面筹资12万元,并请当年的陇海铁路管理局代聘工程师及技工,亦于北京、天津等地置办各种材料物资,筹备筑路。

万事俱备之后,宁夏方面调集筑路工近3000名,并由中宁、灵武、金积三县征集民工1200人,展开了艰难而危险的筑路工程。这幅影像,即为彼时《实业部月刊》所刊登的炸山筑路情景。而炸山过程,鉴于当年技术粗糙、经验不足,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见记载有十几位工匠不幸在爆炸中遇难而长眠于峡谷之中。

虽然历经艰难与不幸,但青铜峡劈山修路工程的进度着实超乎想象,工程开展两月之后即告竣工。建成之后路基宽3至4米,汽车可单向通行。自此,宁平公路牛首山之险阻畅通,行人、车辆无需渡河绕行。工程竣工之后,于龙王庙前立碑以示纪念。

这幅后加彩的影像为1937年前后拍摄,照片中的道路即为新建成的青铜峡公路。

由影像可见,公路入峡后沿牛首山绝壁而行,下临河谷,崖壁突兀,水势汹涌,道路穿行于此仍为艰险。好在还有坚实的护路石墙,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车辆坠崖。

青铜峡段公路的修筑,缩短了中宁、金积间的路程,使得邻近各县交通便捷而物流通畅,对于改善宁夏道路交通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9年4月,著名导演郑君里一行自重庆出发,一路以歌咏、美术和电影放映等形式进行抗日救国宣传。5月28日,郑君里一行抵达青铜峡,并沿建成不久的公路深入青铜峡峡谷:

“离开董府至龙王庙,我们在此吃午膳,眼前第一道是汉渠,对面百八塔边是唐渠。在黄河里,用石堆成一线小堤,小堤愈伸愈阔,以后就成了渠道。我们步行到十五里外,黄河到此成(呈)小曲折形,则所谓青铜峡……

回来时,太阳已落了。我们在黄河边洗脸,在黄河闲谈,旁边有一队骆驼停在不远处,黑暗中只看见憧憧的背影。月光像霜一般皎白,风是迷人的温柔,黄河水在背后无声地闪流着,对面的峭壁像是铅灰色的素描。今晚,我是一样的疲劳,呆视蓝天鹅绒一般的天幕……仿佛觉的(得)我仍旧在江南一样,这塞外江南之夜。”

这幅逆光拍摄的驼队影像,即为郑君里一行所摄,也是郑君里文中所描绘的景象。而郑君里行云流水的文字为我们定格了80多年前青铜峡峡谷中华美而悠然的画面:巍然矗立的108塔,巧夺天工的十里长堰,铅灰色的峭壁与闪流的河水,以及暮色中塞外江南的美景。

时光如滚滚黄河一般川流不息,昔日开山劈峡所修建的公路如今已没入库区,行走于这条道路宣传抗日救国、感怀山川锦绣的年轻人业已成为记忆,战火的硝烟与曾经的艰辛一去不返。如今,青铜峡已是游人如潮的观光胜地,而宁夏的道路也早已四通八达畅行无阻。

我们追寻至此,是记忆,更是一种感悟:宁夏人曾经行路的艰难与历尽艰险所修筑的道路皆已成为历史。但,宁夏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为之奋发图强的精神得以传承,构筑于心中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必将延续。

郑文著/文 图片为作者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