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堤与埂

版次:6 作者:何彤慧 李鸣骥

2014年,笔者曾在石嘴山惠农区的滨河大道内侧拍到长堤的一段。

“埂庄”。

“堤”和“埂”虽然常常被组合成“堤埂”一词共用,但是两者有显著的区别。按照《新华字典》的释义,“堤”是指顺着江河、渠、湖、海岸边或行洪区、分洪区、围垦区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如“苏堤春晓”的“苏堤”,多见的组词有大堤、河堤、江堤、堤坝、堤防等;“埂”一是指田地里稍稍高起的分界线,像狭窄的小路,田埂、地埂等;二是指围水、挡水的堤堰,如圩埂。而“堤埂”则形容泥土筑成的较矮的堤,但与“埂”并列时的“堤”,远没有了与“江”“河”等具体水系组合时的气势。

黄河边的“堤”

黄河宁夏段目前使用的“堤”是指“堤防”,即防洪堤,最著名的是黄河两岸滨河大道,那是水利层面的标准化堤防。历史上黄河宁夏段的“堤”多以“长堤”而名世,河东与河西都有长堤,但并非所有的都属于挡水建筑物。

河东最著名的长堤全称为“陶乐长堤”,是从横城向北经月牙湖乡、高仁镇、陶乐镇,至内蒙古乌海市巴音陶亥乡迎河村的一段明代长城,与黄河走向完全一致,且与河岸基本平行,现今能看到的基本上是建在鄂尔多斯台地东缘的硬梁或软梁(即沙梁)上的部分。据记载,此道长城是嘉靖十五年 (1536年)时任三镇总制的刘天和主持修筑的,其时即称之为“长堤”,盖因其“墙体低矮,有如河堤”的缘故。此外,河东还有任宁夏督储河东道的张九德与同僚携手,在1622年修筑的灵州河堤和秦渠长堤,张九德的《灵州河堤记》给出了原委:修河堤是因明初黄河河道在灵州段东侵,使灵州城三次被迫向更东搬迁;修秦渠长堤是因“秦渠堤溃,不能灌溉,为筑长堤潴之……”灵州河堤为叠石垒成的石堤,全长约20公里,是宁夏水利史上非常著名的水利工程,于今天也是一个不小的防洪工程。秦渠长堤则为修葺工程,虽文中未见更多描述,但必为泥土加固夯筑而成。

河西长堤最著名的是惠农渠东侧全长200余里的防洪大堤,从河中堡西侧的黄河岸边逶迤北行,直到当时的宝丰县(现平罗宝丰镇)东北侧。此长堤应当建于清雍四年至六年(1726年~1728年)修筑惠农渠期间。由于惠农渠是筑于查汗托户大滩上的大渠,一旦河水泛滥势必淹没新垦耕地,甚至威胁渠道本身,因而在筑渠的同时筑堤加以保护。通智的《惠家渠碑记》中有“渠之东,循大河涯筑长堤三百二十余里,以障黄流泛溢。于渠之西,疏通西河旧淤三百五十余里,以泻汉唐两渠诸湖。各闸旁建水手房四十二所,以司启闭。遍置塘房三十七处,稽查边汛。而大渠以至西河,兼恃防护渠堤,两岸俱夹植垂杨十万余,本其盘根可以固湃,其取材亦可以供岁修……”的记载,显示在沿大河筑长堤的同时,还特别加固了惠农渠西的渠堤,以防大渠或西河的溃决。

惠农渠竣工后又将大滩东北侧的六羊河改筑昌润渠,昌润渠在雍正六年(1728年)筑成时,与当时新筑成的河西大堤可能有一定的交叉,因而后期有文献记“昌润渠开浚之时,断旧埂以建渠闸,今河流既近,势难堵御,每至冲决,户民田地多被水淹。”从《宁夏河渠图》中只能判断出长堤与昌润渠的一处交汇。

其实在惠农渠以及后来修筑的昌润渠、滂渠流域近河处的村落,从自身保护的需要出发也在不断地修筑防水堤,故而将较早修筑的长堤视为“旧”堤,而“旧埂”的提法显示该堤坝已不是很高大了。

2014年,笔者曾在石嘴山惠农区的滨河大道内侧拍到长堤的一段,自东南向西北呈半弧形,步测有300余米。该堤高出地面3米~4米,坍宽6米左右。两侧平行的沟道植物茂密,内侧(东北侧)沟道较之外侧(西南侧)沟道宽且深,水位更高,植被也表现出更强的湿地性质,由此可见,长堤还有分割水土环境的生态作用。

黄河的“埂”

长堤是完整水工建筑的名称,但在一般人的眼中,它无非是个高大的土埂,特别是洪泛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越来越多聚落不断形成,农事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以后,长埂势必被道路、沟渠等切割成段,而成为泥土筑成的较矮的土坎而已。但就是这样的低矮土坎,在“土地洼下”的滩地上,往往就是难能的容身与救命之所。

乾隆三年(173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的平罗大地震,致使银川平原及周边城倒屋塌,惨象连连。惠农渠与昌润渠灌区新建的新渠、宝丰两县和四十余个堡寨损毁殆尽,沙土液化后形成地下涌泉,不但使地形为之变化,而且使“东连黄河,西达贺兰山,周回一二百里,竟成一片水海……户民无栖息之所,大半仍回原籍,尚有依栖高阜聊图苟活者……”在查汗托户这样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当时所谓“高阜”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沙丘,另一种便是近河处或大渠两侧的堤埂。较之一般农地,埂地的安全系数要高出很多,在埂上定居、行路等,无疑是顺应自然的良好选择。

埂上的居民点即是通常所说的自然村,在清代至民国的银川平原中北部地区可能很多,通常称之为“埂庄”。但是光阴轮回,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数,自南向北有永宁县的新渠埂村;兴庆区通贵乡的高埂村和低埂村;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底埂村等,其中新渠埂村的“埂”是个渠埂,而后三者按方位分析可能与河西长堤有关。

顺埂地筑路、行路,是自然经济时代在黄河滩涂讨生计者的不二选择,与现今众多乡村道路都在沟渠堤坝上一样,平罗县黄渠桥镇的低埂巷是现今该镇的文化集市所在,有研究表明,民国时期去包头的大车道,在银北部分大体上就是建在惠农渠一侧的堤埂上,沿路有集有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由此也可以推测:所谓“低埂”和“底埂”,可能都是“堤埂”一词的转音转义,而并非因为埂的高低而得名。之所以在通贵乡东有高埂庄、西有低埂庄,也很可能是两个埂庄之间寻求区别而达成的默契,因为从现状地势上看,低埂庄距惠农渠更近,明显比高埂庄要高亢一些。

另有值得着墨的一处埂庄,是平罗县陶乐镇的查汉埂村。陶乐镇位于河东,即黄河右岸,直觉上看,但凡叫“埂”的应当与陶乐长堤有关,但其实不然。查汉埂按名推应是查汗托户滩上的埂,也即是长堤的一部分。查汉埂村南有五堆子村,“堆子”实为“墩子”一词在陕北与晋北一带方言的近音转音,与之对应的六堆子一名在其西北侧的黄河左岸,四堆子在其西南侧的黄河左岸,这系列墩子(或堆子)是北门关长域的附属性防御工事,应当都在黄河左岸。据以上两个地名论据推定,查汉埂村是河西长堤上的埂庄,由于黄河主流改道西侵,将其由河西甩到了河东,实地考察结果非常支持这个推断。由图可以看出,五堆子——查汉埂一带有一个相当完美的大耳朵形水迹,显示其为黄河的古旧河道。一般情况下,河流裁弯取直以后的旧河道在很长时期内都以牛轭湖状态存在,在查汉埂村确有一个巨大的半环状湖沼,水清岸绿,鱼跃鸟翔,环内湿地上长满蒲草、水蓼乃至慈菇,一幅淡水湖沼草甸湿地景致。

何彤慧 李鸣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