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靖王墓志:

为了解明代宁夏历史打开一扇窗

版次:6 作者:刘旭卓

庆靖王墓志盖。

庆靖王墓志石。

文物小档案

在宁夏同心县韦州镇罗山东麓,坐落着一处明王陵,当地人称“明王陵”或“明庆王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旃及其子孙们就长眠于此。庆王朱栴墓位于墓室最北端。

明代(1368年~1644年)。石质。志盖、志石边长60厘米,厚15厘米,1967年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周新庄村出土。

陵园遭两次大规模破坏

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母少娟介绍说,陵园坐西朝东呈长方形,东西200米,南北100米。1967年,韦州镇周新庄村的村民为了用砖,将村附近的明王陵墓拆毁,当宁夏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立即派人赶到时,整个墓室内早已空空如也,只剩下“大明庆靖王圹志”一盒。

朱栴墓墓室由前殿、后殿及左右配殿五室连接而成,全长约18米,宽13米,全部使用磨光的青色长条砖砌成,做工精细。配室为券顶,前、中后室为穹窿顶。虽然随葬品已被盗掘一空,但是整个墓室仍然结构严密,宏大宽敞。庆靖王陵到底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被破坏的?据专家推测:这座陵园在历史中曾被两次大规模的破坏。而平时小规模的破坏,更是常事。

母少娟说,第一次遭到破坏应该是在1561年11月,鞑靼吉能部2万余骑兵攻掠宁夏铁柱泉(今盐池县境内),南下固原,然后循路同心县下马关镇至罗山,焚掠庆王陵园,全陕震动。此番劫掠,使明王陵地面建筑遭大规模焚毁,所幸的是地下墓葬并未受损。此后,明王陵也曾有过盗墓贼光顾。然而,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是上世纪60年代,仅在周新庄村民的取砖过程中,就有30座古墓遭到破坏。有些村民看到一些漂亮的石碑,干脆拿回家当锅台用。在那个年代,我国不少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受到了严重破坏,庆靖王陵也没能幸免。

朱元璋第十五子之疑

尽管庆靖王陵只发现了圹志一盒,但也为人们了解庆靖王生平和明代宁夏历史打开了一扇窗。

母少娟介绍,墓志方形有盖,长60厘米,高30厘米。志盖正中阴文楷书竖镌“大明庆靖王墓”六个字,四周刻有云龙花纹。志文简要记述了朱旃生平及功德。志文记载:朱栴是太祖皇帝的第15个儿子,母妃是余氏。朱栴生于洪武戊午(1378年)正月九日,二十四年辛未(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庆王,二十六年辛巳(1393年)就藩宁夏,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三日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志文还称赞朱栴令德孝恭,乐善循理,一心为朝廷分忧…… 皇上听说庆王得病后,立即派遣宫中名医去诊治,不幸的是刚刚出发就传来了人已去世的噩耗。皇上非常悲痛,辍朝三日表示哀悼,并派遣使者祭奠,皇帝赐谥号为靖,于正统四年五月十三日葬于蠡山。《明史》和《嘉靖新志》中明确记载朱栴是明太祖的第十六个儿子,而墓志却记载其为朱元璋第十五个儿子,这是为何?实则与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有关。

了解明代宁夏历史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就分封他的二十四位皇子和一位皇孙到全国各地为藩王,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以同姓治异姓”,永保大明江山。其中,庆王朱栴就是被分封到宁夏的皇子。

母少娟说,藩王制度起初颇有成效,燕王朱棣便多次成功抗击北元,为维护国家安宁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时间发展藩王的势力也日益膨胀,尤以燕王朱棣为甚。因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消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据史书记载,靖难之变后,明朝政治上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建文帝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都被取消恢复旧制。不仅如此,朱棣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合法性,竟下诏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从历史上把朱标、朱允炆父子抹去。“嗣是子孙臣庶以记载为嫌”。母少娟说,这就是“庆王墓志”、《弘治宁夏新志》为什么把庆王从十六子改为十五子的原因。据说,南昌发现的宁王朱权的墓志,也将十七子改为十六子。此外,墓志中记载朱栴“三十四年辛巳十二月徙国宁夏”,也纠正了《嘉靖宁夏》卷一中庆王“三十五年辛巳徙宁夏”的错误。

学术指导: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母少娟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