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
闽宁镇汉白玉萝卜成致富增收的“金萝卜”
版次:3 作者:孙楠 刘嘉怡
朱勇展示刚拔出的汉白玉萝卜(9月3日摄)。
时下,在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汉白玉萝卜到了丰收季,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分拣车间,都能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南下!汉白玉萝卜远销国内各大市场
进入园艺村,公路两旁平整而宽阔的土地中皆是翠绿的萝卜叶,半截雪白的大萝卜掩映在土埂中若隐若现。工人们正忙碌有序地将白胖的大萝卜从地里拔出来,一字排开,整齐地码放在田垄上,等待送往不远处的车间进行分拣。
整齐码放在田间的白萝卜个个“盘靓条顺”,一个大的甚至能够达到1.5公斤重。“这个萝卜是韩国进口的品种,皮薄、口感清甜,不仅颜色白,条形长,长的也特别漂亮。”说话间,福建宏达盛宁夏欣荣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场地负责人朱勇就从地里拔出了一个萝卜展示起来。
福建宏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是福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18年,在闽宁协作援宁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这家福建企业选择落地闽宁镇,成立了福建宏达盛宁夏欣荣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在闽宁镇玉海村、园艺村建立了稳定的萝卜种植基地。6年来,萝卜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00余亩,已扩大到了3000余亩,亩产达到了6.5吨,年产量达到20000吨,年产值达到了4000万元。
“土壤土质比较蓬松,不易积水,非常适合萝卜生长。”朱勇介绍道,闽宁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种出优质的汉白玉萝卜提供了“温床”,高品质的白萝卜深受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市场欢迎,也让企业对继续发展萝卜产业充满了信心。“我们和南方一些城市档口都有合作,一年两茬的产量,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根本不愁销路。”朱勇说道。
闽宁协作以来,产业协作发展就是闽宁对口协作的基础,也是帮扶机制从“输血”升级到“造血”的关键。几年时间里,汉白玉萝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机制越来越成熟,从传统的单一种植,发展为集种植、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萝卜已被牢牢打上了“闽宁镇”的烙印,走向了全国人民的餐桌,成为村民们致富增收的“金萝卜”。
致富!移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喜开颜
随着萝卜生产基地的不断扩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随之上升。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务工,从事萝卜种植、除草、管护、采收等各项季节性的工作,能增加部分收入。
在分拣车间,萝卜从清洗到分拣装袋,一条条流水线高速运转。经过机器清洗后,仍残留泥土的萝卜则会被挑出来,再经过人工刷洗。
今年75岁的王秀珍老人正坐在一个大盆面前,戴着塑胶手套刷洗着萝卜。王秀珍是十几年前从西吉县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家就住在工厂附近。每当萝卜采收运来后,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她就可以从家里来到车间干活。由于是计量算工钱,王秀珍可以根据自己体力与身体状况选择工作量,现结的工钱可以购买生活用品,也减轻了儿女的负担。
“我们这个年纪干不了其他的活,在这里打工一天能赚到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正说着,一旁的工人又拉来一筐萝卜倒进了王秀珍面前的盆中,她笑着说:“你看,活也不累,就是刷刷萝卜上的泥土。”像王秀珍一样出来打工的,还有村里的魏芳兰老人,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干起活来依旧利索。“不仅挣了钱,还打发了时间,也能补贴家用。”
朱勇介绍,基地的用工量比较大,一天可以用60人到80人,每人日平均工资能达到2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5000元至6000元。
此外,公司还通过与园艺村村委会合作,将村民手中闲散、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白萝卜基地的种植规模,也有效带动村民们实现了增收。“这里之前土地分散,地块面积小,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收入也不高,农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在基地干活每天还能获得一部分收入。”朱勇介绍道。
闽宁镇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难得机遇。谈及未来,朱勇表示,将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孙楠 见习记者 刘嘉怡 文/图